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书法 > 黄慎草书七律轴

黄慎草书七律轴

名人书法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黄慎(1687-1768),初名盛,字恭懋、恭寿、菊庄,号瘿瓢,又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县人。与郑燮、李蝉、高翔等被称为“扬州八怪”。

    清代的书风,“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广艺舟双楫》)黄慎书学道路离不开帖学的范围。一般记载都说,他师法二王,崇尚怀素。谢堃云:“其初至扬郡,仿萧晨、韩苑辈工笔人物,书法钟繇,以致模山范水,其道不行,于是闭户三年,变楷为行,变工为写,又三年变书为大草。”(《书画所见录》)这是对黄慎书画艺术成长的概述。其实,从他初到扬郡的作品看,已有不少的写意画和狂草的题字。有些记载和传说,都是出于臆断。

    黄慎在书法上学习二王、钟繇和怀素,并吸收孙过庭、董其昌诸家的长处。从作品上看楷书出于钟繇尚清楚可见,而于怀素似无轨迹可寻。盖其师法古人并不停留在表面上的描画,而是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缚。他学怀素,妙得其狂,而以狂草入画,又自成一格。由于书画沟通,相得益彰,所以他在书法上对于布局的虚实、向背、疏密的穿插,其错综复杂之妙,又出自于画。所以雷鋐云:“其字如疏影横斜,苍藤盘结,然则谓山人诗中有画也,可,字中有画也,亦可。”(《蛟湖诗钞序》)这就是常言的“画从书出,书以画入”。从黄慎的字幅和题画上看,无论从密集的章法结构,紧凑的分行布白,以及转折间的用笔,更类祝允明的狂草,盖因相距的时间较近,容易受到影响。

    《草书七律诗轴》,纸本,纵156.3厘米,横62.3厘米。书作五行,行11至14字不等。卷末题为“送汪瞻候归姑苏”,下款另立一行,署名“宁化黄慎”。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诗曰:“卧病江湖迹已疏,闻君重整旧茅庐。欲栽环渚千头桔,懒答中原一纸书。潮水难平悲伍员,溪毛留恨荐三闾。不须别自寻生计,归向湖边作老渔。”许齐卓在《瘿瓢山人小传》指出:“黄慎漫不重其画而常矜其字与诗章。”此轴为他的自书诗,从字体名款判断,属于他后期的精品。由于他遗留的作品对联比立轴多,故更为珍贵。

    此幅行间茂密,形势错落,犹如乱石铺阶,通篇浑然一体。虽然貌似狂草,实际上不作连绵直下,偶有一二字之间作勾连,其笔皆轻,如首行“闻君”、第三行“潮水难”等字,承接引带,颇合二王草法;又如第二行“答”字、第三行“伍”字、第四行“三闾”等字,字字独立,笔断意连,皆为正书之稍纵。一般草书都以使转为形质,贵在圆通流畅,而黄慎怪在用折代转,以多变的点画为基调,组成作品的新格局。如首行“跻”字以上下点代“足”旁,“踈”字以上下二联点代“足”旁,“重”字字头的三点,第三行“悲”字的五点,都表达了书家的情性,饶有别致。再如第四行“生计”二字,形大而欹侧,穿插在上下左右平正的体势之间,内外呼应,生动突出,颇有烘云托月之妙。深合古人大九宫的法则。至于用笔古拙遒劲,墨沈古淡自然,又给人以清雅闲适之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