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周造像記
【简介】:
全稱《靑州北海郡都昌縣人劉雙周造像》。東魏天平四年(537)十二月刻。正書。記十二行,行八至十二字不等。後題名,殘存二列,《中國書法大辭典》著錄。
【赏析】:
每提起《顏勤禮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筆畫粗細的對比度。橫畫之細,竪畫之粗,這種交替給人一種不斷變化的感覺,也給橫向的安排提供較爲廣闊的空間。《顏勤禮碑》與《家廟碑》、《麻姑仙壇記》全然不一,這樣的作品理所當然地顯得活潑生動。早在五百三十七年,《劉雙周造像記》就提供了這樣的範例,重若崩雲,輕如蟬翼,用筆的提按懸殊,並不斷轉換,這於一位作者是不易做到的。這種懸殊極需自然,否則在交接中就不免出現勉強,這在作者筆下是成功的。並且在安排佈局上很有工夫,每個字都有可供展開的天地,在展開中不斷顯示着豐腴、圓潤、安詳。作者書寫緩慢,每一筆都交代完整,不留下含混不淸之處,可見作者在這創作過程中是花了相當心血的。從頭至尾都洋溢着潤澤之感。
不盡如意的是粗線條。粗線條容易形成,但粗而滯、粗而軟,則不可取,此碑恰有這一毛病。尤其是“鈎”筆,趯出無力,擅緩不擅疾,凡有此筆皆大爲遜色。唐代有個書家名蘇靈芝,書似魯公,然肥而無力,終以劣汰之。《劉雙周造像記》即使是白璧微瑕,也不可忽視。當然,這是我們善意的求全責備了。
在北魏諸多造像或墓誌銘中,像《劉雙周造塔記》這樣的字體尙不多見。
是什麼原因使它與諸多字體之間拉開距離呢?這個答案看似明顯,但一時却也難以具體明晰地指出來。
不過只要仔細地加以推敲、比較一下即見出:北魏精美的墓誌銘往往是精緻有餘,在方格的約束下呈現出謹嚴娟逸的氣度。而在造像中,或由於石質粗糙,或因爲刻石的隨意,總是顯出一種質樸的本性。當然也不乏逸出二者特性的作品,但似乎並沒有太多的例外。
內容的制約在我們今天看來固然有許多可以超脫的地方。但在北魏時代,作爲僱工與僱主之間的關係,內容對於書寫者至關重要。這不僅表現在書法家要盡可能地遵照他人的意愿,而且在潜意識中也會由於對於內容的服從而昇起一種不自覺的約束。
這一點對於《劉雙周造塔記》的作者來講是重要的。也由此使他具備了區別造像及墓誌銘的態度。作爲造塔的記銘,僅是一種記叙和說明的因素居多。因此,書寫者在此際對字體稍有收斂便會成爲可能。
我們之所以指出這種現象,是想說明書寫內容有時會對書寫者能起的重大作用。但並不是說由此而可以把書法家的本來個性踐踏殆盡。
背景的獨特使得《劉雙周造塔記》在結體用筆上現出區別於一般魏書的地方。作爲一種比較獨特的楷書樣式,它似乎旣已擺脫了魏碑造像那扁平的尖硬特點,也遠距隷的明顯波折。那似乎經過多方鍛煉而達到的老陳,就足以證明了它的先行性。値得指出的是,它與漢魏及寫經的楷書距離較大,而近唐楷。
况且在個別的字構中,我們驚奇地發現了它與早期顏字的相似之處。-難道說顏眞卿竟能從此碑中受到敎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