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徠山文殊般若經
【简介】:
山東省泰安縣境徂徠山映佛巖《文殊般若經》刻於北齊武平元年(570),正書。字大24×25cm,經文殘泐,僅存十四行,行七字,共九十六字。《金石萃編》卷三十四、《山左金石誌》卷十均有著錄。有搨本行世,日本《書道全集》收入。
【赏析】:
此石頗多殘泐,然而從題頭“文殊”二字來看,《文殊般若經》之大體精神尙在,就搨本考校,其用筆渾厚舒坦而自然,鋪毫酣暢,提按分明,起收豐滿,筆筆送到,內藏筋骨,力在其中。結字寬博自如,靜中有動,點畫間偃仰向背,前後相映,平匀中又有微妙變化,整體氣勢貫通,和諧生動。
此二字捺畫兩筆,撇畫更多,然各盡姿色,决無苟同,勢態走向,參差生輝又趨向統一,這就是“妙在”。
書法藝術,追求和諧中變化,變化中和諧,追求的是“一以貫之”之勢。和諧、變化是對矛盾,藝術就是在和諧與變化的矛盾對比中展示個性、表現心靈,但變化不能“過頭”,“過頭”則紊亂,使整體不統一協調。然一味和諧而無變化則平庸呆板。書法藝術,是以充滿個性的有力的線條表達心靈的律感,這律動應是自然的,毫不做作的。我們常講“師傳統”、“師造化”,誠然,傳統要學,但更重要的是“師造化”,從大自然一切微妙的和諧變化中發現節奏、旋律、氣息和生命律動的“痕迹”,從而融進書道。此刻樸實無華,巧寓拙中,書家精湛的“功力”在流暢自然又凝重的用筆中明顯地可以感覺到。但這種“功力”是自然的、不做作的,“功力”是含在非常自然的運筆中進行的,用筆决不是爲了表現“功力”,這點,我們靜心品賞搨本,可以獲得某些啓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