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仁寺碑
【简介】:
唐·朱子奢撰,未署書者名,立於貞觀四年(630)。搨本,正書。凡四十行,行八十四字。據《金石萃編》載:碑連額高丈一尺八寸,寬四尺五寸。在陝西長安。《中國書法大辭典》著錄。
【集评】:
淸王澍云:“此書雖似永興,然《廟堂》豐逸,此則瘦勁,面目雖似,神骨則殊。總之吾輩論書,但當以書爲主。書不工,雖名何用;苟工矣,又何必強爲主名乎。”
【赏析】:
這通碑的書法,反映了初唐時期文人階層的審美標凖和藝術追求。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在群臣的輔佐下,導演了“貞觀之治”這一齣威武雄壯的活劇。隨着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繁榮,初唐時期逐漸出現了南北文化融合的趨勢,自然也影響到當時的書法藝術。“初唐四家”無論是歐陽詢、虞世南,還是褚遂良、薛稷,盡管其藝術成就可分高下,藝術風格有所不同,或以險勁見長,或以穩健著稱,或筆法圓潤,或結體優美,但其共同特點,就是將南朝楷書與北朝碑書融爲一爐。
盡管對《昭仁寺碑》的書者是誰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多數人却認爲是虞世南。其實,正如淸人王澍所謂,虞世南的“《廟堂》豐逸,此則瘦勁,面目雖似,神骨則殊”,並沒有達到虞書的藝術水平。之所以附會到虞世南身上,原因就在於這通碑書確實體現了初唐時期書法的藝術風格。當時稍稍寫得一手好字而還沒有成爲什麼名家的,寫的字大槪都是這種風格吧。所以,日人伏見冲敬認爲“這是當時宮廷書家的一種書體”。(《中國歷代書法》)
這位還沒有成爲什麼名家的宮廷書家的作品,結體端正寬博,筆畫瘦勁挺拔,還微微透露出一絲隷書的遺意。可以說,旣具有南朝楷書的修美遒潤,又不乏北朝碑書的方整峭峻。具有《春江花月夜》那樣“當時年少春衫薄”式的風流瀟灑和亭亭玉立。
這應該說是時代風尙使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