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靑島舊提督樓詩軸
【简介】:
淸·康有爲書於民國十三年(1924)。紙本。凡四行,共四十五字,142.2×77.5cm。刊於日本《書道全集》(二十四)。
【赏析】:
此幅作品是康有爲六十七歲時作,是他的代表作。從筆法到結體,皆可看出具有明顯的魏碑風格:起處無尖鋒,亦無駐痕,收處無缺筆,也無挫鋒,運筆遲送澀進,氣雄力健,折處提筆圓轉(如“塘”字、“地”字等),方圓併用,佈白得宜,結體穩重。然其面目又不同於《鄭文公》、《瘞鶴銘》、《石門銘》等碑。其橫畫基本“橫平”,甚至出現左高右低之勢(如“樓”字、“華”字、“嚴”字等),這與《龍門造像》等等諸種魏碑中橫劃左低右高的情况又明顯區別,却更近於漢碑中的橫劃。再看撇的處理,中鋒運筆,直送到底,不少情况還向上回鋒收筆(如“茂”字,“塘”字等),這就覺得出於魏而又不全同於魏,而有漢隷筆法。捺就更不同於魏碑了:筆鋒劈開,萬毫齊力,偶有波折,但無純提;有時嗄然而止,骨力內藏;有時盡力放出,沉雄排宕,使人感到雖似魏碑風格,更有漢人筆意。鈎的處理也變化多姿,有時轉鋒平出,(如“薺”字最後一筆)有時折鋒向上(如“林”字、“家”字),有時順鋒而下(如“可”字),根據字的不同結構和整幅作品章法的需要,隨機應變,發於自然,超越了魏碑的規範,把魏碑寫活了。其點的處理更是獨樹一幟,常常變點爲短劃,上點形如牛角昂立於首,神氣逼人(如“茂”字頭上兩點):下點頗似鼎足,力頂千鈞(如“嶺”字最後兩點)。
此幅作品的結體是體闊勢寬、平正端莊,中宮收緊、疏密得宜,其寬博雄厚處令人聯想到顏書的風格。整篇章法更是揮灑不羈,一氣呵成,字與字之間互相映帶,筆斷而意連,這是康有爲以漢魏用筆,行書結體,熔冶諸家,自成一格之所在,眞乃本自有法似無法,無意於書書乃佳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