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丏尊書軸
【简介】:
近代·李叔同書。紙本。楷書。凡四行,共三十二字。刊於《民國時期書法》(上)。
【赏析】:
淸末碑學興盛,李叔同生活在這個時代,必然被時代精神所感召。早年他熱情奔放,才華橫溢,於書法從《石鼓文》、《嶧山石刻》、《天發神讖碑》、《經石峪》等各類碑刻、法帖到唐宋名家墨迹無不反復臨摹,甚而聞鷄臨池,樂而不疲,達到了碑帖過目,便可神似的境地。他對傳統精神的深刻領悟,用筆的沉着穩實,線條的凝重飽滿特點仍然貫串在他一生的作品之中。他作書多用秃筆,這幅楷書就是用秃筆寫成的。整幅從大處着墨,氣度弘達舒展,透出他善於把握全局氛圍,追求整體意象、整體效果,精於協調局部結構的高超修養。這種把握全局是他留學日本、學西洋繪畫,學彈鋼琴所養成的全景意識的潜在生發。這種統率全局的精神在他出家後的作品中就發揮得更加精妙了。他晚年曾評自己的書法說:“朽人寫字皆依西洋畫圖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形狀”,這是何等明確的探索呢?這幅秃筆楷書,筆墨渾穆,儀態端穩雄厚,古樸壯實,神沛氣足,盎盎生機,一種茁壯的生命力蘊含在體內。“用墨之濃若點漆”,墨多白少,虛實相生。用筆斂神藏鋒,筆筆不苟,萬毫齊力,筆筆精神,大有北魏碑刻的遺韻。他多才多藝,是一位十分全面的藝術大家,於文章、詩詞、繪畫、音樂、書法、金石、戱劇等各方面都很有造詣,被譽爲“藝術全能大師”。尤其於書法藝術他終生研習,其墨迹爐火純靑,有很高的藝術價値,堪稱藝苑瑰寶。三十九歲毅然皈依佛門,出家後人生觀的轉變,心境的不同,所追求的目標產生了變異,引起他書風的變化。以前那種雄放渾厚,點畫精到,方折勁健,富於質感和力感的刻意求工的線條效果變化爲超塵出世,寧靜平和,褪盡人間烟火色的書風了。“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冲逸之致也”。這是他爲自己出家後書法風格變化的最好注脚。他的個人風格成熟了,帶着疏淡空朗的幾分禪意。他晚年的書法在藝術的殿堂中已經登堂入室。馬一浮說:“大師書法,得力於《張猛龍碑》。晚歲離塵,利落鋒穎,乃一味恬靜,在書家當爲逸品”,這樣的評價是很恰當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