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何陋軒記卷

何陋軒記卷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明·王守仁書於正德三年—四年(1508—1509)。紙本。草書。竪29.7cm。刊於日本《書道全集》(十七)。

    

【赏析】:

    此類書作,初始一觀,很難下得斷語,猶如飄渺的雲山,似可意會而不易描摹。評議起來,無非右軍骨勢,淸勁面目,似乎再難細緻地刻劃下去了。然而正在這隱隱淡淡的難言的氛圍之中,使人覺得有一種自然靈氣徘徊其間。這種品味,旣不僅僅依靠人工的力量而具有,也不純粹憑藉歷代的典範而生成。論其精熟,却不露雕琢的痕迹。論其率意,却深藏着法度的涵蘊,這有若書法世界中的“悖論”。王守仁,這位明代心理學唯心主義集大成者,提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力圖將道德追求建立在人人悟性自足的基礎上。這種哲學思想會反映到他的各個方面。無疑,書法作爲一種性情的表徵,也會有他人生哲理的滲透。明朱長春評論:“公書法度不盡師古,而遒邁冲逸,韻氣超然塵表,如宿世仙人,生具靈氣,故其韻高冥合,非假學也。”“非假學也”也是中國書畫藝術中傳統的重主觀氣質的觀念,如果從孔子的“生而知之”爲發軔,歷代書畫評論家多有引證。如謝赫所說:才氣是“天挺生知,非學可及”。然而王守仁是強調心與理一,知與行合;認爲心的“靈明”是天地萬物的“主宰”;提倡所謂良知,即主觀的道德意識。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可用自己的良知作爲衡量是非善惡的標凖,故不必求之於聖人,亦不必求之於典籍,“良知便是你自家的凖則,便是你的明師”,因此達到彼岸的根據在於主觀的能動性。(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王守仁條)這種觀念同樣會體現在他的書法藝術觀裏,王守仁並不是孤立地盲目地效法前賢典型,而是更善於從掌握書法的規律中去發揮自己的主觀意識,加之學問修養的博大精深,必然會豐富他書法藝術的內蘊。黃庭堅在論書中,認爲要有字外功夫,“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賢之學,書乃可貴。”而這種總體風格的追求與把握,即是所謂的“書卷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王守仁

下一篇:五言詩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