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記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明·祝允明書。紙本。行書。册頁。凡六開,共三十五行,每行字數不一,共三百三十九字。每開23.9×21.4cm。此幅今載《故宮書畫錄》卷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刊於台灣《故宮歷代法書全集》(十七)。
【赏析】:
明代書家中,沒有誰能與祝允明在臨古的功夫上較量,而創作時能翻出衆多面目來的書家,枝山也可稱得上是絕無僅有的。
轉益多師,取諸長處,變化氣質,以期於成—這本來就是古代大家成功的步驟,但取捨不同、熔鑄各異的存在,往往决定了書家成就的高低。祝枝山遠紹旁討,包容更爲博大,他對鍾繇以降的各代大家都有所研究,挹其精華融會在自己寬廣的襟懷之中。厚積而薄發,所以他的書作除狂草外,眞行二體都透出一種蘊藉淵雅的氣息。
枝山這篇書於三十五歲時的小行書,風調與趙孟頫相近。但仔細分析,覺得尙有三點與趙書不同。第一,趙書之扁取法李邕而祝則追踵鍾繇;第二,趙用筆太熟而祝則略生;第三,趙書纖濃,多富貴氣象,而祝書野逸,有林泉高致。王世貞比較二人時指出:“吳興遒而媚,京兆遒而古,似更勝之。”恐怕正有鑒於此。
學趙是時代的慣性,似乎是不得不然,但祝允明却沿波而以淸淳古淡出之,可謂是善學者。這樣學趙,其實是開了董其昌的先河。盡管董曾大言“不復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但至少說明“置之眼角”的時候終究還是有過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