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詩軸
【简介】:
淸·康有爲書。紙本。行書。五言絕句一首。凡三行,共二十三字。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赏析】:
康有爲又是淸代書壇碑學新潮流的中堅。淸代碑學興起在康有爲之前已有阮元、包世臣等倡導在先,其主要原因是傳統帖學一派書風日趨華而不實,軟弱而缺少剛健之氣。如果從碑學一派的審美准則而言,則唐、宋時便有對羲之書法“逞媚姿”的批評,不妨可看作碑學一派在審美標幟上的先聲,說到底,書壇上的碑、帖之爭是中國包括繪畫、文學等在內的文藝領域淵源長久的主“剛”與主“柔”的不同美學趣味之爭。而康有爲所以揚碑而貶帖,極力鼓吹剛健強實之書風,實與其改變中國積貧積弱之困境的“變法”相呼應。所以,康有爲著《廣藝舟雙楫》一書,綜羅當時所發現的大部分碑書,大加贊揚,其強調剛強之書格,實與其要求剛強之國格、人格大旨一致。康有爲自己的書法也是從碑入手,他自己說其三十歲時已臨習北碑數百本,甚至一月即臨百本以上,廣採博取,不拘泥於一家,這與傳統以一家入手,漸採諸家的習書途徑也大不相同,因此曾遭不少人的嗤議。但康有爲的書法其實主要得力於《石門銘》、《石門頌》,乃至《張猛龍》等淸峻瘦健一路。然康有爲的傑出之處又在其未僅從形貌上求似於一家,而主要把碑書的質樸、拙重之精神融於書中。本幅書法結體舒闊,不作強烈的大開大闔。疏密參差的對比,盡量避免“弄巧”之痕迹;用筆則多取秃不取尖,牽連之處也往往實實在在,不作過多的扭曲變化。總之,其書力避輕盈、浮滑,惟求平實、質樸,其動勢也就呈一種沉穩的慢節奏,恰如金石之聲之悠揚,而不像絲竹之聲輕靈婉轉。
其實,康有爲又何嘗能徹底撇開帖學之影響?其取瘦勁一路,而不寫北碑粗獷霸悍之一體,便是隱蔽的帖學之影響;其書有濃厚的書卷氣又何嘗不是更深層的“帖學”之精微?在淸代書家中,從結體到用筆全採北碑之法的恐怕僅趙之謙一人,但趙書得形而未得碑之神,不免有別一種華巧之嫌,康書之價値或許正在啓示了碑、帖可以融合且亦當融合的書法之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