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臨鵝群帖

臨鵝群帖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明·孫鼎書。紙本。草書。每幅十行,每行字數不一,共三十六字。第一開二幅,每幅23.6×12.7cm。第二開二幅,每幅22.9×12.1cm。第三開一幅,22.8×12.5cm。第四開二幅,每幅18.5×12.6cm。第五開二幅,每幅18.9×13.4cm。第六開一幅,17.7×12.5cm。第七開二幅,每幅25.3×15cm。第八開二幅,每幅26×14.8cm。第九開二幅,每幅26×14.8cm。第十開一幅,25.4×14.5cm。《石渠寶笈三編》著錄。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刊於《故宮歷代法書全集》(二十)。載入台灣《故宮書畫錄》卷三。

【赏析】:

    臨帖不以肖似,所謂意臨者,不過尋契古人之迹作自我的標樹;但也往往因爲在自我安排中無所作爲而自尋沒趣。

    這件臨作,完全打散王獻之原帖的格局,一開爲十,因而對原構及其局部就得相應作擴放處理。加之字、行距的大疏松,則我們的注意力也必然隨之移入對每一個字的察審上:第一印象是用墨太乾燥,以致於鋒毫一時難以含攏,乾擦漫揉的結果,由竭渴而走向薦枯—線條缺乏凝聚力,蒼老有餘,滋潤不足,字象則失却肌肉的彈性。同時,拉開字距以求寬松固是形章之一法,但如像此作之字,多獨立而缺少各自應有的“張力場”,字間就不能賴以相互吸引和作用,行氣就迭而不宕;楊凝式《韭花帖》之所以松而不散,就在於每一個字都具有一定的輻射場—筆、墨的偏失,將導致結字的病疾,個體沒有信心,整體亦隨之難以建立,盡管你篇中仍有不少的好字或好筆在。旣然是臨帖,必須領會原帖的精神所在,要創意必須有所依據更適得分寸,爲標新而立異又何必要“臨”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