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又稱《封泰山碑》。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東巡登泰山而立,傳李斯書。據淸王昶《金石萃編》記:“石高四尺五寸,廣一尺四寸。”小篆。四面刻,三面爲始皇詔,一面爲二世元年(公元前209)詔與從臣姓名。共二十二行,行十二字。石原在嶽頂玉女池上,後移置碧霞元君祠。明初只存二十九字。淸乾隆五年(1740)遭火厄。嘉慶二十年(1815)蔣因培又訪得時,只存十字。移置山下岱廟,宣統時已只存九字。石今仍在山東泰安岱廟。傳世搨本以明無錫安國藏北宋搨本爲最,存百三十六字。人民美術出版社《秦漢石刻的篆書》、上海書畫出版社《篆隷》(上)均影印收入。《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1)收入。

    

【集评】:

    淸何紹墓《東州草堂金石跋》跋吳平齋藏秦泰山二十九字本:“秦相易古籀爲小篆,遒肅有餘而深噩之意遠矣。用法刻深,蓋亦流露於書律。此二十九字古搨可珍。然欲溯源周前,尙不如兩京篆勢寬展圓厚之有味。斲雕爲樸,破觚爲圓,理固然耳。”

【赏析】:

    《泰山刻石》與《琅琊台刻石》相比,有自己獨到的地方。《琅琊台刻石》用筆比較放縱,筆致也較流暢,故而筆畫宛轉圓潤。《泰山刻石》用筆則沉着凝重,筆畫古勁厚實。結體也略寬,上下疏密基本均匀,給人以形態肅穆的感覺,而不像《琅琊台刻石》那樣,上密下疏,對比分明,有明顯的跳躍性。於此一點,《泰山刻石》則更多地保留了篆書的藝術精神—端莊威嚴,雍容樸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李斯

下一篇:琅琊台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