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卷
【简介】:
元·吳叡書於元至正四年(1344)。紙本。篆書。長卷。27.7×240.6cm。上海博物館藏。刊於日本《中國書道全集》(六)。
【集评】:
元人張雨跋:“趙文敏公四體書千文,其小篆用漢法,未若秦篆之特絕。孟思創意師古,集錄千字,亦翰墨客卿之一奇也,得者葆之。”元黃淸老跋:秦用李斯程邈,文體一變,周制掃地。石鼓、秦斤、秦權所存,泰山毫芒耳。此卷集詛楚文凡千字,予讀而喜之,非喜秦權之猶存也,喜周書猶有傳於後世也。”元蔡宗禮跋:“篆隷之法自古難工,漢唐以來作者屈指可數。國朝得名者則有承旨松雪趙公,侍御番易周公,待制京兆杜公,宣慰白野泰公,郡臨川楊公,與濮陽孟思吳君此數人耳。片紙隻字流傳至今已爲罕得,今觀……吳孟思書八分離騷經與集楚詛書千文,凡三千五百餘字,法度謹嚴,字字不苟。此蓋承平日士大夫從容暇逸,志意閑遠。故其發於翰墨,能如此之工且妙也。”
【赏析】:
吳叡《篆書千字文》,書於元至正四年(1344),爲其四十六歲中年力作。元代篆書自趙孟頫、吾衍倡導并實踐以來,較之宋代有了長足的進步,使得長期沉寂的這一書體又重新得以復蘇。吳叡做爲元初篆書大家吾衍的弟子,不僅承繼了吾衍篆書的結實功底,也接受了趙、吾等人的書法審美觀。故其篆書典雅、秀逸,書體雖與元代盛行的行、草、章草有異,而風格趣味却十分接近。
此《篆書千字文》結字寬博,上緊下松,有《詛楚文》遺風,又似直接受到魏《三體石經》的影響,故從造型上看有別於二李面貌。用筆上,此《篆書千字文》匀凈峭拔,剛柔並濟,並不似秦《泰山刻石》委婉多姿,多用藏鋒,而一改爲起止處皆用露鋒。《蒼潤軒碑跋》認爲他的篆書“起筆處俱尖,蓋自古文鐘鼎中出也”。或許正因爲此,吳叡的篆書在元代獨具一格,占有重要的一席。劉基評曰:“孟思翰墨,尤精篆隷,凡歷代古文款識制度,無不考究,得其要妙,下筆初若不經意,而動合矩度,識者謂吾子行、趙文敏不能過也。”評價之高,甚至超出趙、吾。
吳叡的篆書較之晚淸書壇篆書書法家們的作品在藝術水平上當然有時代之區別,但作爲篆書書法發展史上的光輝一頁,他和他那個時代的趙、吾、兪和以及他的弟子朱珪等,却爲篆書的復興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