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桥图
【作品赏析】:
虎山桥在苏州西南约三十公里处的光福镇附近,为邓尉十景之一,《虎山桥图》即以此桥为中心,太湖为背景。左侧近景山丘隆起,丛松掩映,隐隐露出一处寺塔;左下角,坡石杂树,散落几处水阁,小径沿山根蜿蜒延伸,于画面近右侧处接以单孔拱桥,桥上有二老者,作赏景状。中远景为太湖水域,洲渚近乎三条长短不一的平行线横过水天交接之处。整个画面以平远法结构布局。主要景物及具体细部刻画集中于画面下部左侧,以大片空白表现湖水,加强了山丘、拱桥与湖面、洲渚的虚实对比,从而突出了画面境界的虚静旷远。在这个辽阔安定的空间中,我们所体验到的似乎不是大自然的山光水色、生气活力,而是一种淡淡的眷恋、惆怅,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它虽然是画景,但宛若一种朴素而又真挚的内心独白,你只有平心静气地倾听、品味,才能悟出其中悲凉的味道。
从笔墨上看,作品略近巨然,山丘上作“矶头”,以淡墨中锋秃笔作披麻皴,浓墨横笔点苔,皴染明净,画面显得工致整饰。不过,手法似乎比较单一,中锋秃笔也用得较平实。显然,他虽取法巨然,但因时代、心理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巨然更执着的是自然美以及由此引起的激情表现,显得气势磅礴、生机勃勃;徐枋更倾向于含蓄的内心体验,自然风物只不过是聊以寄托心志的对象,因此,具有一种简洁单纯的象征性。我们只有把画家的遭际、性格联系起来,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其美学特色。
【作者介绍】:
徐枋(1622-1694),字昭法,号俟斋,自号秦余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明崇祯十五(1642)年举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文人画家。徐枋能诗善画,著有《居易堂集》及《二十一史文汇》等;画长于山水,主要取法巨然,同时,也追摹倪、黄,画面结构布局无意奇险,一味平实稳妥;笔锋多秃,以朴厚明净见长,但也有一路比较接近倪瓒,以侧锋干皴出之,颇有灵秀劲峭之趣。不过,总的来看,徐枋在绘画上还称不上出类拔萃的大家。
清 徐枋 轴 绢本 水墨 纵42厘米 横30.4厘米 藏苏州博物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