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梁泉□君殘碑
【简介】:
隋開皇十三年(593)立。正書。二十行,行存十四至二十八字。
【赏析】:
楷書始於漢末,盛於魏晉南北朝,鼎盛於隋唐,在此殘碑中,可見隋唐書風之一斑。
此碑結體平穩,疏密停匀,凝重端莊,抱合嚴謹,左傾右抬,斂張有致。用筆方遒,方圓并蓄,柔中帶剛,內含筋骨,實爲一筆“好字”。“淪”、“實”二字頗近歐陽詢《九成宮》意態。論結字勢態,又有點近顏眞卿的《多寶塔》。
然不足之處是點畫過於平和板滯,缺少生氣,力求平整和單字外形大小統一,似有向後來歷代書家痛惡疾首的“館閣體”舉步之勢。殘碑上半部不甚淸晰,下半部尤其“之”、“相”、“實”三字相承,“稱”、“皇”、“隋”、“實”並列,字形外圍大小均等,筆畫橫竪少變,仿如鉛字一般,彼此間無節奏旋律之流暢默契,字字相互獨立,冷酷無情,後來“館閣體”形成之源頭,可追溯於此,此乃學書者當戒。“館閣體”後來發展爲老宋體,進而發展爲現在通用的“鉛字”。誠然,“鉛字”在實用領域,特別對中國現代文明的貢獻是不可詆毀的,但是,“鉛字”是一種美術字,它產生於統一模式中,特點爲平和、規矩、大小相近、上下齊平,個個淸晰端莊,這雖也是美,但這種“美”是彼此孤立的美,字與字之間的旋律、節奏內在聯繫給抽掉了,故不能“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凖,起伏隱顯,陰陽向背,皆有意態”,也就不能成爲“書法藝術”了。“美術字”和“書法”是有不同追求的,“書法”裏的字是在一定的“勢”中“隨勢”產生出來的,如同人的肢體關節一般,反之則血脉不通。虞世南云:“故兵無常陣,字無常體矣。謂如水火,勢多不定,故云字無常體也。”此碑追求字字平正、大小相近,上下齊平,字如算子,走的正是與“書法藝術”“分道揚鑣而趨向”“館閣體”、“鉛字”的道路,作爲實用美術,這條路是可以走走的,而要立志於光揚書法藝術,這條路當然是走不通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