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詩軸
【简介】:
淸·吳大澂書。紙本。行書。凡三行,共三十三字。刊於日本《明淸書道圖說》。
【赏析】:
淸代“館閣體”盛行,其特點是線條單調,點畫的端部運行複雜而中部怯弱。於是包世臣大聲疾呼“中實”:“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中實之妙,武德以後,遂難言之。……”(《藝舟雙楫·歷下筆譚》)雍正、乾隆年間,統治者大興文字獄,而適逢金石出土日多,故文人士大夫尙從事金石考據之學。那兩周金文、秦漢刻石、南北朝摩崖、造像以及唐朝碑版等書法令士大夫們耳目一新。於是碑學興起,帖學漸衰。吳大澂師法米書,是因爲號稱“刷字”的米芾書法也是以“中實”來表現其功力的。
吳大澂的這幅行書作品可從以下三方面來。(一)用筆。此幅作品氣韻生動,首先是用筆得當。執筆略高,把筆較輕,腕下才有較大的迴旋餘地,才容易寫出放蕩不羈的米書風格。其次,落筆中側互用,“中鋒取勁,側筆取妍”,隨提即按,運筆力點多變;運用側鋒,一取其速,二取其妍,三取其變,有時起筆側鋒,有時中間側鋒,也有末筆側鋒,變化莫測,不守死法。運筆過程中,筆筆送到,筆實而墨沉。運腕使毫時,不僅注意提按、留駐,而且也注意到轉動筆毫錐面,隨鋒而落,隨鋒而起的所謂“四面鋒”、“刷字”的特點,這是米芾書法天眞、自然的奧秘所在。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要有雄厚的臨摹基礎,米芾自詡“腕下有羲之鬼”,遂能時出新意於法度中。吳大澂的此幅行書能得米書神韻之三昧。
(二)用墨。宋姜白石《續書譜》曰:“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也不可不知也。”此幅行書作品燥潤相間,節奏明快,是由於運筆的提按、疾遲而產生的:運筆沉着,速度較慢,則渡墨多,易生“潤”的效果;運筆略提(即筆鋒着紙較輕),速度較快,則渡墨少,易生“燥”的效果。“燥潤相間”的效果不是筆毫中含墨少的結果,而是墨含較潤,憑藉腕下提按輕重、運筆快慢而寫出的效果,這樣的“燥潤相間”才是蒼勁、老辣的藝術效果。
(三)此幅作品氣韻生動,除來自筆墨方面的原因外,也有來自結字、佈白的變化。字體的大小、正側,點畫的長短、疏密富有變化,善於在變化中取勢,造成一種縱橫倜儻的跌宕風姿。章法上採用有行無列,行距寬於字距的方法,更加從字裏行間透露出遒勁俊逸、縱橫恣肆的風采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贈少鎏大兄大人七言聯
下一篇:淮南子語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