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全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稱《大三公山碑》。“□初四年”立。淸翁方綱考爲東漢元初四年(117)。淸乾隆三十九年(1774)爲元氏縣令王治岐在元氏縣城外訪得。今在元氏縣西北封龍山下。據淸王昶《金石萃編》記:“碑高六尺九寸五分、廣二尺五寸。”書體在篆隷之間。十行,行十七字至二十字不等。初搨本六行末“熹”字未捐。山東滕縣有翻刻本。上海藝苑眞賞社有影印本。上海書畫出版社《篆隷》(上)收入。《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1)收入。

【集评】:

    淸翁方綱《兩漢金石記》:“此刻雖是篆書,乃是由篆入隷之漸,减篆之縈折爲隷之逕直”。淸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乍閱之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瑯琊台石刻》,然結構有圓亦有方,有長行下垂,亦有斜直偏拂。細閱之下,隷也,非篆也。亦非徒隷也,乃由篆而趨於隷之漸也。前之《地節買山石刻》、《五鳳二年石刻》、《開通褒斜道石刻》,後之《延光殘碑》、《敦煌紀功碑》、《武氏祠畫像題字》、《李苞開通閣道題名》莫不各有其意,僅能作隷者,不能爲此書也,僅能作篆者,亦不能爲此書也,必得二體兼通,乃能一家獨擅”。“三公山碑亦篆隷中之別調已”。劉熙載《藝槪》:“《祀三公山碑》,篆之變也。”“屢”字下半帶行章之勢。康有爲《廣藝舟雙楫》:“碑體皆方扁,筆意茂密”,“由篆變隷,篆多隷少者”,“蒼古則有《三公山》”,“繆篆則有《三公山碑》、《是吾》、《戚伯著》之瑰偉”,“《三公山》爲西漢分書之宗。”楊守敬《平碑記》:“非篆非隷,蓋兼兩體而爲之,至其純古,遒厚,更不待言”。梁啓超《碑帖跋》:“以隷勢作篆”。

【赏析】:

    

    祀三公山碑,書法古拙,蜾扁與繆篆相糅合,它與瓦當文字,漢印文字同屬一個流派。不同的是,瓦當文、印文是少數字派;而《祀三公山碑》則是一篇茂密纏綿的文章。從它衆多的變格結體,斂縱隨心的造型結構中,給人留下獨具風格的藝術風采。如“年、山、隴、三、神、降、郭、曹、大、宋”等許多字,忽斂忽縱,每於環轉扁方中間以高度渾凝而流動的筆線,使造型特別生動。這一流派在治印藝術中,具有深遠的影響,運用中取捨得宜,是大有裨益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居延建武紀年簡

下一篇:子游殘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