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楊紹買塚地莂

楊紹買塚地莂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也稱《楊紹買地莂》。西晉太康五年(284)九月刻。明萬曆元年(1573)浙江出土。形似破竹之陶瓦形。曾歸柳元毅、章鈺、粤東溫氏。後佚,搨本遂難得。淸乾、嘉時曾橫斷一道。正書。六行,行六至十四字不等。共六十五字。羅振玉《兩浙佚金佚石》輯入。

    

【赏析】:

    這是一件平常不過的古代買賣合同書,用以考察民俗和文字演化固不無價値,其如書法何?然而,這裏要討論的偏偏是其書法意義。

    我們今天見的竹木簡牘文字多了,對這種“奇古”的雜體字並不感到如何新鮮;其特別處在於,這片契約文字是先刻在成形的乾泥之上的陶製。以鋒稜刻劃,勢必比用毛筆在竹木簽和紙上書寫更爲生澀,因而線條自然偏向匀勁,刻寫速度的遲緩感致使字形又自然地趨方就圓,以楷勢出之。其操作固然簡單,却不能因此而抹殺書迹對刻者情緖的記載,如一些字劃的外逸和尾字末筆的長曳,即把完事之後的舒鬆意態恰好地表現出來。這似乎又昭示我們,在書寫速度,字的體勢與主觀情緖三者之間,有着某種極其微妙的自然合作關係。

    同時,面對鋒稜於陶片上的錐畫迹象,使人下意識地直覺到了“如錐畫沙”般的藝術效果。搨片上再纖微的白線也不乏質感和深沉度,顫掣而行的迹道將機鋒潜藏,隱然不可琢磨,使人情不自禁地爲之着力助肘—也只有笨拙的技法在陶泥與鋒稜的搏門中,才能直接眞切地體現這種富於創造性的澀勢與線條力感;却又恰恰是古往今來書人意念所欲求的毛筆在紙上書寫的筆力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修棧道記

下一篇: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