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小传】:
宋仁宗景祐四年—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負才名,博通經史。嘉祐二年登進士第。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直史館。神宗朝王安石主政,創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杵安石。貶爲杭州通判。旋改黃州團練副使。軾築室東坡,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立,復爲朝奉郞,知登州。元祐元年以七品服入侍,遷中書舍人,除翰林學士。四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六年,召爲吏部尙書,遷兵部尙書兼侍讀。尋遷禮部尙書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紹聖初貶寧遠軍節度副使,又貶瓊州別駕,移廉州,改舒州團練副使,徙永州。後蒙大赦,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郞。卒於常州。高宗時贈太師,謚文忠。軾博學多才。其爲文,雄視百代,爲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工詩詞,開豪放一派,與父洵、弟轍並稱“三蘇”。工畫花鳥。論畫不以形似,但求意趣,爲文人畫之開拓者之一。書法負盛名,隱密深厚,姿態橫生,自創一體,位列“宋四家”之榜首。自謂其書“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著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東坡志林》、《東坡樂府》、《易傳》、《論語說》、《書傳》等。存世名迹頗多,有《黃州寒食詩帖》、《前赤壁賦》、《洞庭中山二醪賦》等。書論亦多,有《論書》、《評書》、《辨法帖》、《論唐六家書》等。《宋史》卷三百三十八有傳。
【集评】:
宋蘇轍《欒城後集》:“(兄子瞻)幼而好書,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晉人,至唐褚、薛、顏、柳,彷彿近之”。宋黃庭堅《山谷集》:“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古拙,字特瘦勁似柳誠懸。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台處不减李北海。本朝善書者自當推爲第一。”又,“東坡少時規摹徐會稽,筆圜而姿媚有餘;中年喜臨寫顏尙書,眞行造次爲之,便欲窮本;晚乃喜學李北海,其豪勁多似之。”又,“東坡書眞行相半便覺去羊欣、薄紹之不遠。予與東坡書如華嶽,三峰卓立參昴,雖造物之爐錘不自知其妙也。中年書圜勁而有韻,太似徐會稽;晚年沉着痛快,乃似李北海。此公蓋天資解書,比之詩人,是李白之流。”又,“東坡書隨大、小、眞、行皆有嫵媚可喜處,今俗子喜譏評東坡,彼蓋用翰林侍書之繩墨尺度,是豈知法之意哉。余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鬱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耳。”又,“士大夫多譏東坡用筆不合古法,彼蓋不知古法從何出爾。……或云東坡作‘戈’多成病筆,又腕著而筆臥,故左秀而右枯。此又見其管中窺豹,不識大體。殊不知西子捧心而顰,雖其病處,乃自成妍。”又,“東坡先生常自比於顏魯公,以余考之,絕長補短,兩公皆一代偉人也。”又,“東坡書早年用意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其彭城以前猶可僞,至黃州後,掣筆極有力,可望而知眞贋矣。”宋魏了翁《鶴山集》:“文忠公自謂作大字不如小字,雖亦有之,然其英姿傑氣有非筆墨所能管攝者,則無問大小,一也。”宋葛立方《韻語陽秋》:“東坡與子由謂書云: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故其子叔黨跋公書云:吾先君子豈以書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剛之氣,發於胸中,而應之以手,故不見其有刻畫嫵媚之態,而端乎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少年喜二王書,晚乃喜顏平原,故時有二家風氣。俗手不知,妄謂學徐浩,陋矣。”元郭畀《蘇軾書離騷九辨卷跋》:“東坡先生中年愛用宣城諸葛豐鷄毛筆,故字畫稍加肥壯,晚歲自儋州回,挾大海風濤之氣,作字如古槎怪石,如怒龍噴浪、奇鬼摶人,書家不可及也。”元倪瓚《雲林集》:“(東坡草書)縱橫斜直,雖率意而成,無不如意。深賞識其妙者,惟涪翁一人。圜活遒媚,或似顏魯公,或似徐季海,蓋其才德文章溢而爲此,故絪縕鬱勃之氣映日奕奕耳。若陸柬之、孫虔禮、周越、王著,非不善書,置之顏魯公、楊少師、蘇文忠公之列,如神巫之見壼丘子矣。”明項穆《書法雅言》:“蘇似肥艷美婢始作夫人,舉止邪陋而大足,當令掩口。”淸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東坡筆力雄放,逸氣橫霄,故肥而不俗。要知坡公文章氣節事事皆爲第一流,餘事作書,便有俯視一切之槪,動於天然而不自知。”淸梁巘《承晉齋積聞錄》:“蘇東坡、黃山谷字,其撇捺拖出,姿態宕逸,皆本於《瘞鶴銘》。”又,“蘇長公作書,凡字體大小長短,皆隨其形。然於大者開拓縱橫,小者緊鍊圓促,决不肯大者促,小者展,有拘懈之病,而看去行間錯落,疏密相生,自有一種體態,此蘇公法也。”又,“蘇公小字,皆於挑剔鈎勒處用力,中間提空,昔人謂其本於徐浩者,此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