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臨王獻之鵝群帖

臨王獻之鵝群帖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淸·王鐸書於崇禎十三年(1640)。綾本。183.5×51.7cm。刊於《書道全集》(二十一)。

【赏析】:

    沙孟海先生曾十分風趣地說過:王鐸“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夠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於明季,可以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了。”此幅法書就可以讓我們來看一看王鐸是怎麼“吃”着王獻之法帖的。《鵝群帖》墨迹本,此迹雖云大令,却全是米法,或疑米芾臨本。王鐸臨此帖將原來八行佈置爲三行半,變橫爲縱。王鐸的筆法與獻之書也有別,較之獻之的帖筆觸粗,轉折多,長筆畫少。如“再拜”兩字,“拜”字原帖是特長一筆作結束,王鐸易直爲曲,泯去特長筆畫。又如原帖“比復常”中,“復”與“常”均有特長筆畫出現,王鐸臨時亦變直爲曲,頗有趣味。原帖“法舍”兩字,“法”下有一特長之游絲牽連着“舍”字,而“舍”字右邊一撇特長。王鐸臨寫時一是縮短游絲長度且筆觸增粗,二是“舍”字右撇向內彎曲。又王鐸臨寫時與原帖結體也多有不一的地方,上面已說到的“再拜”兩字即是。如此說來,用筆不一,結體不一,佈白不一,又何謂“吃着二王法帖”

    原來,他不是去追求一種諸如筆觸的粗細輕重,結體的面目,佈白的格局,這些臨得再像,只得形似,王鐸以其對於二王法帖的深邃的體悟,以自己的天分和功力去求得神似,去求得蘊含在帖的內部與深處的精神。

    王鐸在汲取着大令法帖中每一個字的勢。“等”字的面目雖與大令不司,但其勢是太傳其神了。“等”字是上半作左低右高處的傾仄而下半則用力矯正。不僅如此,它與“之”字的上應,與“再”字的下呼,一如原帖。又如“法舍”兩字,面目與原帖大異,却一如大令映帶而生。“上下”兩字,雖筆觸粗細不類原帖,却一如大令上下俯仰。

    王鐸在汲取着大令法帖中的整幅的韻、美。每個字有其自己的形勢,然而上下牽聯,左右映帶,整幅作品是一有機生命,透露着美感,顯示着韻趣。有云:“子敬草書逸氣過父,如丹穴鳳舞,淸泉龍躍,條忽突化,莫知所自;或蹴海移山,翻濤簸嶽。”(《書後品》)這幅法書也確有着大令逸氣的彌漫,給人以一種莫知所自的變幻,一種蹴海移山、翻濤簸嶽的壯美之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憶游中條語軸

下一篇:五言詩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