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云峰图
【作品赏析】:
这是汤贻芬《罗浮十二景》山水册中之一页。罗浮山在广东省博罗县境,相传是东晋葛洪隐居炼丹之处,是南粤的名山。可是汤贻芬这一册罗浮山水,却完全不是写生记游之作。他是在广州见到了石涛画的《罗浮十二景册》,由于仰慕石涛,而临仿了石涛这件作品。其实,石涛本人也并未到过罗浮山,只是读了有关罗浮山胜景的文字记载,向往罗浮山水,用艺术的想象创作了《罗浮十二景》山水册。我们把汤贻芬这件临仿之作与石涛原作对照,可以看出,汤作与原作仅是丘壑位置、皴点程式上相似,而笔墨的韵味却迥异。石涛的原作,虽亦属于所谓“细笔石涛”那一路,但有苍莽之气,在细润的笔墨中蕴蓄着一股傲岸不羁的豪情。汤作却完全是一派文静、清秀、优雅的气度。汤贻芬在画上有这样的题语:“……石公未至罗浮,图本意造,予此本又不似石公。非故别其境,盖不善临耳……”这是一种套语,惯见于清代文人画家作品的自题识中,说“不善临”不过是故作谦辞而已。清代由“四王”倡导的一些“临”、“仿”之作,其实都是借古人的丘壑、程式作笔墨游戏,追求笔墨的形式美,以表现自己的笔墨风格。汤贻芬的这幅临仿之作正属此类作品,虽然并无具体的思想内容,而从笔墨韵味上,却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作者介绍】:
汤贻芬(1778-1853),字岩仪,号雨生,晚号粥翁。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寓金陵(今南京)。书、画、诗、文名重当时,与戴熙齐名,世称“汤戴”。咸丰癸丑(1853)年间,太平天国攻克南京,他全家自杀表示忠于清廷。他的书画都取法董其昌,花卉学恽寿平,秀逸雅淡,但缺乏沉厚的大家气度。他曾把笪重光的论画名著《画筌》分目编排成《画筌析览》十卷,流传很广。
清 汤贻芬 册页 纸本水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