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右帖
【简介】:
宋·王素書。紙本。楷書。尺牘一則。凡八行,每行字數不一,共六十九字。29×29.7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緣滙觀》、《石渠寶笈續編》著錄。刊於台灣《故宮歷代法書全集》(十二),載入台灣《故宮書畫錄》卷三。
【赏析】:
書法作爲一門空間藝術,有一個區別於其它空間藝術的最根本的特徵:即由書法線條按文字書寫的規範對空間進行連續分割而產生的獨特的時間效應,以及與這種時間效應緊密相關的運動感。我們在行書和草書中可以比較明顯地感知這種連續的運動和由此而來的時間特徵,而在欣賞楷書時,比較容易忽略這一點。
王素的這件小楷書簡,一個明顯的特徵是線條的活力。他以行書筆法寫小楷,每一筆的起筆都承接前筆之勢,而筆畫的末尾,又含有向前運動的勢態,產生了“筆斷意連”的動勢,有一種平穩、均匀的運動感。正是這種運動感使他那纖美瘦健的線條產生了飛動的活力,也正是這種運動感所產生的張力使得那疏潤的行間中似乎具有一種無形的運動,使通篇連成一個緊密的整體。雖然線條的力度和變化都有不足之處,個性風格也不鮮明,但我們仍然能從中領略到一種淸雅超然的藝術境界。
由於有“宋人不尙楷書”觀念的影響,因此,王素的楷書尺牘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其書法具體的用筆,文字結體等等,而是其整體的形式感,也就是這篇尺牘的書寫形式。
當欣賞的眼光厭倦了千篇一律的章法構成的時候,再拿起古人的尺牘、手札,它帶給我們的是嚮往、懷戀和嘆爲觀止的快感。遺憾的是,歷史已不再爲我們提供回復到這種形式的條件了。
王素的這篇楷書尺牘,書法並不是一流的,但它的尺牘形式却具代表性:拉開的行距、緊凑的字距與尺牘下部的空白,一切都是那樣的和諧、自然而又像是充滿了一種無形的規定性。
古人將毛筆與文字看作是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或作爲修身養性的一種手段(特別是尺牘與信札),而我們今天已將毛筆書法作爲一種視覺藝術形式來學習和研究。二者旣有聯繫又有着本質的區別。古代的尺牘和手札對於我們今天的藝術實踐有着重大的指導意義,因爲其中洋溢着前人的情趣與神韻,這是碑刻摩崖所不能替代的,也是今天有意爲之的書法藝術作品所不能替代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