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臨米芾苕溪詩軸

臨米芾苕溪詩軸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淸·張廷濟書於道光二年(1822)。絹本。行書。五言律詩一首。凡五行,共八十一字。154.5×42.1cm。刊於日本《書道全集》(二十四)。

【赏析】:

    此幅作品是張廷濟臨米芾苕溪詩中開頭第一首詩的臨作,如果您手邊有米芾苕溪詩卷法帖的話,請您把此臨作與米書原作對照一下,您會發現:此臨作竟不像原作!甚至連結體大小也不合原作,這是怎麼回事呢?

    中國書畫篆刻藝術的學習途徑是很特殊的,講究臨摹。而且,不像原帖的臨摹,也算是臨摹。一本法帖就是一個完整的藝術結構,這個結構是由許許多多的小單元構成,比如結體、用筆、豐富的提按、絞轉、流暢的節奏、速度的變化……每一套技巧都可以說是一個小單元。細而察之,就是在這個單元中還有更小的單元,比如用筆吧,它就有個中側鋒、藏露鋒、方圓筆等問題。就這樣叠牀架屋,組成一個完整的大的藝術結構。初學臨摹當然要求對這個大結構中的許多小單元都用心揣摩、熟悉,因爲它們彼此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顧此失彼是學不好的。但這與高級的臨摹却不是一回事。

    在對這個大結構中的許多小單元用心揣摩、熟悉的過程中,一些深有功力的書家要求獲得啓示靈感的信息,以形成自己的新風格,使書中有我,於是採用使自己感受最深的,離自己最近的、於自己個性最能吻合的各家各派的一個或幾個優點汲取過來,而捨掉其餘的方法,這種臨摹法叫“意臨”。

    

    

    意臨不但在學書過程中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繪畫上也倍加重視。淸代大畫家惲南田論王石谷三臨《富春山居圖》,說是一臨“猶爲古人法度所束,未得游行自存”,二臨“有彈丸脫手之勢”;三臨才“與古人精神相洽”、“信筆取之,不滯於思,不失於法,遒合自然”。從一臨到三臨正是不斷地從形似神不似,到神似形不似並尋到了“精神相洽”的過程。

    一個書家在追求個人風格的過程中,這種意臨是必不可少的,沒有一種個人風格是建立在一片空白上的。張廷濟此幅臨作,取米書之筆法,變米書之結體,以變化生勢,得勢而生情,以至生出新的意態而自足,正是在“天眞自然”這一點上與米書找到了“精神相洽”的共同點。

    臨書而連結體大小都不合,這似乎有點玄乎。米芾自己有一段話値得我們深思。他不無自豪地說:“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爲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旣老,始是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爲祖也。”米芾臨古的功夫極深,常能達到亂眞的地步。但是他不滿足於肖似古人,而致力於遺貌取神,自出新意,他最反對的就是跟在古人後面亦步亦趨、毫無創造的“奴書”。在這一點上此幅臨作的作家張廷濟與米芾又一次找到了“精神相洽”的共同點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張廷濟

下一篇:王鐸書畫合璧卷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