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的行书书法

第三个字:得


得 dé:古写,左右结构,左收右放。
左部“氵”旁不要写宽,三点相互呼应。首点饱满,收笔向左稍回锋,以引出下一笔;第二点起笔呼应首点,与首点的位置要稍近、偏左,收笔向下出锋,以带出第三点; 第三点在第二点的下方,距离稍远,向右下切笔,然后回锋上提,不要写长,注意提点的指向。
右部要上收下放,注意与左部的位置关系。上面“日”字上宽下窄,整体抗肩,与左部顶端基本平齐:左右竖笔均上重下轻,右竖倾斜角度稍大;横画勿重,等距抗肩,形态要写准。中间长横起笔左探,约与左部第二点收笔处平齐,横画距离“日”字稍近,抗肩与“日”字相同,略呈拱形,收笔稍重。下面“寸”上收下展:横画距离长横不要远,起笔与“日”字左竖的起笔对齐,抗肩、形态与长横相同;竖钩实接起笔,对准“日”字右竖的收笔处,竖身略右斜,劲挺有力,跪笔弹锋出钩,钩角要低于左部;最后点笔在横画左端起笔,注意角度。

欧阳询

褚遂良

柳公权

颜真卿

钟繇

欧阳询

蔡襄

米芾

王羲之

赵孟頫

怀素

张芝

王羲之

赵佶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

邓石如《篆书字帖》

唐 孙过庭 《书谱》

唐 钟绍京《灵飞经》

晋《爨宝子碑》

南朝《瘗鹤铭》

明 董其昌《白羽扇赋》卷

唐 怀素 《自叙帖》

甲骨文拓片

宋 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

宋 米芾 《乡石帖》

宋 米芾 《粮院帖》

明 王铎《自书石湖等五首卷》

宋 黄庭坚《自书松风阁诗卷》

唐 颜真卿《颜勤礼碑》

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

北齐 泰山经石峪

明 徐渭《煎茶七类卷》

宋 米芾《陈揽帖》

元 赵孟頫《仇锷墓志铭》

元 赵孟頫《仇锷墓志铭》

元 赵孟頫《七绝诗册》

宋 米芾 《叔晦季明李太师三帖》

东晋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摹本)

东晋 王羲之 《初月帖》(唐摹本)

元 鲜于枢《麻徵君透光古镜歌》

宋 黄庭坚《教审帖》

明 唐寅《落花诗册》

宋 蔡襄《安道帖》尺牍

唐 李邕《云麾将军碑》

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明 张瑞图《行书杜甫五律诗轴》

元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唐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明 王铎《行书李贺诗帖》

汉 《西狭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