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哲理 > 何如璋书法

何如璋书法

书法哲理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何如璋(1838~1891),字子峨,广东大埔县人,我国早期杰出的外交家,中日两国正式邦交的开创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中举,同治七年(1868年)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授职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年(1877年),何如璋得李鸿章推荐,晋升为翰林院侍讲,加二品顶戴,充出使日本大臣,成为中国首任驻日公使。


何如璋是清朝首任驻日本公使,黄遵宪随他出使日本担任参赞。驻日期间,他在处理琉球事件、促进朝鲜对外开放建交、奠定东北亚外交格局诸方面,起了关键作用。对世界形势的逐步认识,让他树立起全新的外交理念,指出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对国家尊严和主权的损害,积极呼吁谋求修改不平等条约。同时,对日本外交、贸易通商提出建议。他与日本朝野各界广泛交往,无论是政府要人,还是民间学者,均赢得普遍尊敬和友谊。他指导并支持黄遵宪撰写《日本国志》,对驻在国作深入的调查了解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古今中外的外交使团中罕有其匹。他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变化给予极大的关注,以切身感受和深邃的洞察,最先向国内发出警告,提醒国人警惕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返国后何如璋出任福建船政大臣,在任仅半年,他制订了拓展船厂规模、试制新式舰船和培育军事人才的计划。在中法战争中积极备战,马尾海战中成功地保卫船厂和船政学堂,粉碎了法国侵略军企图占据船厂的阴谋。但最终他被当做军事失利的替罪羊,和张佩纶一道被遣戍张家口。


何如璋在赴日途中和初到日本,写作了《使东述略》、《使东杂咏》,很快便风行日本,立即呈进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国人了解日本的重要文献。何如璋的诗文写作深得日本人赞誉,所作诗歌、序跋、书法以及和日本人的笔谈,有许多珍藏保存至今。其诗歌风格清丽,韵味深醇,与日本人多有唱和;其文章风范追仿曾国藩,大气磅礴。 释还后他主讲于韩山书院,致力于地方事业,不久走完了人生之路。

时代造就了何如璋事业的辉煌,同样也是时代毁灭了他的理想和前途。他的遭际,与中国政局的动荡与变化紧紧相连,他的运命与“甲申易枢”息息相关,他的沉沦埋没,与近代中国历史同步沉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