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鸿光书法

郭鸿光书法作品

处下向上,取意自如
——浅谈郭鸿光的书法艺术
文/何金宝

郭鸿光男,1973年生,河南省洛阳市人,现居宁夏银川市。现为中国民建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宁夏书协副秘书长,银川市书协副主席,银川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银川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民建宁夏书画院副院长。作品曾参加2004年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2017年第四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2005年全国二届扇面书法大展,2005年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2008年首届全国册页书法展,2003年全国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等。


与郭鸿光先生相识好几年了,想为他的书法写点文字,惧于自己是门外汉,不敢轻易动笔。又十分喜欢他的书法,这个念头一直盘旋在心中温热着,直到这篇文字渐渐成形。
郭鸿光先生的书法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意象丰富。宇宙万象,皆由象生相,意象之美在于象相转换,即看到物象,心生意相,意相进而转化为意象,然象已非相。
郭鸿光先生的书法由此道切入,最终演化成心手一致的表现形式,渐自成一体。这一过程浸淫了他十几年的潜心努力。

书不临古法,实为无根之木,根基不老如何推陈出新。故此,古为新之沃土,育养新枝成参天大树。
书法之美在于寓情于象,遂生诸相,呈现出万千变化。既有承古人笔法之美,亦有书今人万感之妙。
而今书者,多在古人身后亦步亦趋,诚惶诚恐的跟着,不敢越雷池半步。字是写的很漂亮,仿古人之书,甚至能以假乱真,仔细端祥,了无生气,一片沉沉暮色,此乃蚀书之虫。
观郭鸿光先生的书法,一气呵成,若行云流水,生机勃勃。
书法,要的是书写的快意,若无一吐心中块垒之感,则气脉拥堵,如何畅叙心中情思。群贤毕至的兰亭,让王羲之激情澎湃,才有了千古绝唱《兰亭序》。
当今书坛的陋习是刻意模仿古人之象,而忽视了他们心中隐藏的家国情怀。乍一看,书者起点不低,入手也不凡,反而越写越没出息,原因是只为书而书,忘了书法是情操与才学的综合反映。
书法回归根本,乃为心声。

中国书法,最美当数汉末唐初之间,文字尚末定型,文化亦在百花之中,各种尝试此起彼伏,群星闪烁,宛若星河,为中国书法开劈了一个最好的时代。
郭鸿光先生是聪明的,他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大美,由碑入手,触角探及各类造像记,又借鉴帖的温润,派生出朴拙相济,轻灵飘逸的书风,很有心得。
说到造像记,意象丰富莫过于民间之碑刻,少了些许礼制约束,展现出不藏心机的拙朴之美,细细品之,趣味横生,让人感受到书者一派天真烂漫。
这恰恰是郭鸿光先生的书法给人最直接的视觉之美。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处下向上,才是正常的人生。那么,书法最本质的内核,应该是写的愉悦。
庄子说: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有余。
守法在心,才能取意自如。也就是说法不在手而在心,才能寓古人之象于己之意相中。
人们常说人生若水,要的是水涤荡万物的清澄,而忘却了水纳垢不语的大德。从这个角度看,郭鸿光先生取舍有度,进退有道,已领悟了书法之妙义,此乃大悟。
书法终究是写给人看的,如果失去书写性,则失去了生命力;如果失去观赏性,则失去了审美意义。二者缺一不可。
这些年,郭鸿光先生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郭鸿光先生自1999年研习书法来,作品曾参加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大展,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首届全国册页书法大展,今日美术馆全国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全国第二届羲之杯书法大奖赛,首届“小榄杯”全国县镇书法大赛,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展,冼夫人奖全国书法展,贞元杯全国书法展,永远跟党走全国职工书法大展,首届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第二届北兰亭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全国第二届海西书画大赛,银川----重庆书画艺术交流展,宁夏第七届书法展,宁夏第二届青年书法展,宁夏第三届青年书法展。2016年10月成功策划银川市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何金宝:作家、学者;桃花岛民族书画院院长。


本期监制丨马哲
版面设计丨王瑞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出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