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刘学正书法

古今文人涉猎最广、成就最高者,非籍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的东坡居士莫属。其为文,挥就前、后《赤壁赋》《超然台记》等名篇,三苏父子同为“唐宋八大家”;书法,赋予有宋一代书坛清冽新风,为“北宋四家”之首,传世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写诗,作为元祐诗坛的领袖人物,堪为北宋时期第一大家;填词,开宋词豪放风气之先河,其里程碑意义无出其右者;作画,率先提出“士人画”概念,带动文人画理论的兴起,《枯木竹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除了在诗词书画等文人艺术传统领域中取得的非凡成就,苏轼在其他方面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也让后人赞叹不已。其教学,才华横溢的“苏门六学士”名留史书;医学,多篇医论、医方存世,著述有《苏学士方》;美食,最寻常的食材也能烹饪出人间至味,东坡肉等佳肴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餐桌。即便是日间尝鲜,啖几颗水果、嗑两枚干果,也能让惠州荔枝、会稽香榧誉满华夏……
古往今来,这位“千古第一文人”创造出的璀璨文化和传奇一生,吸引了众多后世研究者的潜心探索。研究苏东坡,自然绕不开他魂牵梦绕的故乡眉山;而走进眉山,浓郁的苏子之风袭裹而来直达心底。一座城市的根骨在于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文化积淀则离不开一位位可歌可泣、可咏可叹的历史先贤。眉山是幸运的,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有苏东坡。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走在眉山街头,一派古香古色的建筑群仿佛把游人又带回了北宋时期的巴蜀文化中心——眉州,眼前似乎幻化出苏东坡正朗声吟诵“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词句缓步走来……“东坡”符号在眉山格外醒目,比如公园里音乐喷泉响起的“大江东去”,铭刻于每一座桥上的苏词赏析,每一个特意为之的元素都在向游人倾诉:这里是苏东坡的故乡,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空气中都弥漫着他的气息。
到了眉山,要品东坡,读东坡,更要拜东坡。三苏祠位于眉山城区西南隅的一条街巷里,整座建筑由红墙环抱,不甚宽阔的街道每天都在迎接着来自天南海北的“朝圣者”们,虽川流不息,倒也井然有序。三苏祠原是苏轼和他父亲苏洵、兄弟苏辙的故居,后在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颇具气魄的门联,完全契合苏氏父子的文学史地位。进入庭院,以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为中轴线的池岸亭阁徐徐展开,疏而不散,密而不促,布局自然流畅。一方池水清澈见底,石山峻峭,游鱼穿梭,透过披风榭可见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塑像。徜徉其中,追随苏氏父子的脚步在曲径通幽的亭台楼榭间缓缓而行,仿佛踏着诗词韵脚、历史节拍漫步,极为惬意。
苏东坡的美食影响,在“苏味”四溢的眉山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肥而不腻、粑而不烂的东坡肘子,被外宾赞颂可入世界名菜;酸脆适口、开胃提神的东坡泡菜,是四川家喻户晓的一种佐餐菜肴;味道鲜美、风味独特的东坡松花蛋,已成为游客返程的必带特产之一;而晶莹醇厚、清香绵长的苏东坡酒,则诠释着那句“诗酒趁年华”……千百年过去了,一样的眉山,不一样的东坡美食之旅。
文化贵在传承,诞生苏子的眉州正以千般方略、万般风雅传承并弘扬着流淌不息的东坡文化。“我要唱支歌,唱给苏东坡,从小立大志,瑞莲吐新荷。最爱松竹梅,胸襟比海阔……”这是眉山东坡小学的校歌——《我爱苏东坡》,据说不仅全校师生都会唱,还传播到国内越来越多的校园。东坡爱眉山,眉山人也爱东坡。如今,伴随着东坡文化节的举办,东坡文化已经从眉山走向了海外,“眉山苏轼”已然成为“世界东坡”。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在眉山,伫立于苏东坡塑像前,我久久凝视,他那柔和而又坚韧的目光流露出非凡的大爱光芒。最让我肃然起敬的,不是他的六艺皆精,而是他徙徐州、贬黄州、迁密州、调湖州、放惠州,每颠沛流离至一处都勤于政务,造福百姓。谪居海南儋州时,苏东坡已是风烛残年,但他毅然为民兴水利、晓医药、授儒学,不仅多益民生,还教出了海南岛的第一个举人!
我常想,苏东坡平生最擅长的或许不是诗与书,也不是竹和肉,而是参透了人生真谛。穿行在飞黄腾达和倒霉透顶的两个极端,他从容不迫,任何直面而来的变故都能转化为脍炙人口的诗词,任何艰苦蛮荒的环境都能烹饪出世间独一无二的滋味。何处是吾乡?眉山,我心安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