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作品 > 墨与书法

墨与书法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一、墨的历史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既然墨与人类书写或描绘的行为紧密相关,当然可以追溯到极为久远的年代。前人囿于认识的局限,故称“上古无墨”。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有关墨的文物陆续被发现,这些直接或间接的考古材料为人们大致勾勒出了墨的起源和发展轨迹。

    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村仰韶文化墓葬中所出土的一套完整绘画工具中,黑红色氧化铁矿石就是一种原始墨,这证明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使用一种天然石墨了。人工造墨始于战国,从出土的战国笔上的残存物和简牍文书上的墨迹即可得知。秦汉及魏晋,以松烟墨的大量流行及“韦诞制墨方”的出现为标志,中国古代制墨工艺经历了一个大的变革而进入了成熟期。但是,松烟墨到了魏晋时才由墨丸变为墨锭。隋唐时代,制墨更加受到重视,政府设官办厂,产地也由前代的扶风、喻糜、延州扩展到易水和潞州,墨已有多种颜色,譬如雌黄研细加胶合制的黄墨,用朱砂研细加胶而成的朱墨。墨模在唐代的制墨业中逐渐地普及,由此而制成的墨质坚实而耐用,墨的形状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唐末五代由于战乱频繁,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制墨中心亦随之转移。此后,徽墨雄踞天下,在制墨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宋代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书画艺术的繁荣,文人学士对墨的需求更为扩大,这也刺激了制墨的发展,墨的生产以徽墨为龙头,范围不断增大。宋墨在原料配制、艺术加工、种类品质上均较前大为提高和拓展。墨分两派,一是多加龙麝助香的,一是不用香料的。油烟墨的制作在宋代已经出现。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因君主皆轻视文事,制墨业未有特别的发展,但尚能延续宋的余风,保持原来的成就。

    明代制墨工艺上有新的发展,墨的配方和品质更加受到重视,墨的质量有很大的提高,油烟制墨技术已相当成熟,但并未占据主流。明代和清代前期是徽墨的盛世,墨模图案的绘制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当时的墨模一般多采用坚细空心的石楠木,间有用棠梨树和杞树的。由专家操刀雕刻,运用线刻、浮雕及圆雕等多种技法所表现的各种山水、人物、龙凤等图案文字,或遒劲,或秀润,或粗犷,或细巧,各具姿态。明墨一般深厚有力,清墨则柔妍精细。带有装饰形式的成套丛墨——集锦墨的产生和发展,也正是中国绘画、书法、雕刻、漆器、纺织、螺钿、裱糊等艺术高度发达的集中体现。

    二、墨的种类

    墨的品种很多,划分方式也各不相同。

    从原料划分,墨主要有松烟墨和油烟墨两大类。

    松烟墨的原料是带脂油的松枝。一般要经过“采松、造窑、发火、取煤、和制、入灰、出灰、磨试”等八道工序才制成松烟墨,其色黑,但往往缺乏光泽,胶质也轻,只宜写字。因松烟墨色调稍带有发灰倾向,故现清淡古雅,为山水画家所喜爱。

    油烟墨的原料一般是用动物或植物油等。要经过浸油、烧烟、筛烟、熔胶、搜烟,再加入麝香、冰片、公丁香、猪胆汁等贵重原料,再经过蒸剂、杵捣、锤炼等十几道工序方可制成油烟墨。油烟墨中最常见的是桐烟墨。油桐实大而圆,取子做桐油,烧成的烟料一般称桐烟或油烟。其墨质细腻,色彩乌黑沉着,墨干有光泽,书法创作,多用此类。

    墨根据外表装饰的不同,又可分为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几类。

    本色墨:除题字涂金或填蓝绿色、绘图施以色彩外,其余部分均不涂饰。这种墨的质理优劣,比较容易看出。凡是墨质坚如玉石,在表面上丝丝起发理,有浑厚的气魄,当是佳品。如果没有达到合胶适度,也就不可能质理坚莹。自古墨盖以本色为主,万历前后,涂金施彩的风气逐渐兴起,所施之彩有朱、赭、金、粉、石青、石绿等色,其中色泽的深浅,随年代而变化。但朱、金有时涂以漆,即使年代很久,色泽也不容易褪去。鉴别时,不能以色彩决定一切。

    漆衣墨:墨面加以刮摩,润以漆,光亮可鉴,这种方法始于方于鲁。废彩画而以漆衣代替,是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的。凡年代久远的漆衣墨,漆皮浑厚,呈现蛇皮断纹,与古琴相类。断纹非裂纹,有纹不裂,又与古瓷开片相同。漆衣墨盛行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时又风靡一时。由于年代不同,其浑厚的光彩也随之而异。乾隆晚期以后的漆衣墨,光泽漂亮有余,苍厚浑朴不足。

    漱金墨:在明清两代墨中一直沿用的新法,可细分为漱金、雪金、漆金等。漱金带漆边在明代晚期最盛行,如叶玄卿的“太乙玄灵”,朱一涵的“青麟髓”,汪鸿渐的“玄虬脂”,都属此类。雪金即雪片似的洒金。漆金即泥金,在涂金的墨上髹以漆。值得注意的是金色墨固然会因年代不同而起变化,但金色本身也有不同深浅程度。凡受过潮熏,其色显得久远。漆金因有漆皮保护,金色显得特别新鲜,所以这种墨不易鉴别年代远近。

    漆边墨:明代墨品多在上下、左右侧面施漆,正面仍作本色;清代墨品多在本色墨或漱金墨上,于两面的边上施漆,上下、两侧不漆。

    墨的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这与墨模的形状有关。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

    向来墨家造墨,对雕刻墨模的技巧要求极为严格。明清两代的风格也不大相同,明代的书法多遒劲,所以刀法深厚,显示出字体雄健,阳文字锋芒峻厉,圭角崭然;清代则用精秀润细的刀法,表达柔丽清雅的书风。明清两代墨模的区别与书画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墨模的雕刻,极费工本,从墨模的精粗,直接反映出墨家的大小与盛衰。

    墨家为了长期使用墨模,极少在墨面上刻有年款。即使有年款的,如程凤池的“镜石”墨署有“崇祯年制”,潘嘉客的金质墨署“天启壬戌年”等,一般多在侧面,如果是继续使用墨模,也容易更换,不影响墨面。旧时文人官吏嘱墨家制墨多不惜墨模的成本,这种墨多有年款,带有时间的纪念,对考证年代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墨模使用年久会影响墨面的清晰,凡初版初刻,花纹、书画、印章都特别清晰,相反,使用时间越久,墨面就愈显模糊。但同一墨面,花纹题款相同,而在某些细小部分略有差异,不能因之否定一切。因为同一墨面投入生产时,如果产量大,同时可用数个墨模一同生产,这些墨模雕刻时可能略有出入,在鉴别时应特别注意。

    历代对墨的单位名称,颇不一致,很容易误解墨的单位名称是由形式而异的。如笏形称笏,圆形称丸,直长形称挺。但历代对墨的单位名称并不统一,大概有螺、枚、量、丸、笏、挺、锭、块等称法。在阅读古代文献中应结合墨的发展史对所谈及墨的形状进行具体甄别,而不能单纯根据量词判断。现在为了通俗易晓,减少误解,一般都将墨的单位统称为“锭”。

    三、墨的选择方法

    墨的质量好坏,历来是看其是否具备质细、胶轻、质坚、色黑、味香、音清。符合并具备被这些条件的墨才是好墨。

    (1)质细

    选墨首重质地细致,即所谓制煤时所得煤灰粗细得中,无白灰夹杂其间,胶亦均匀,两者完全融合,故质地精纯,上砚自然无声。这点只须磨了自然知晓,用看的方法并不能完全明白。

    (2)胶轻

    指含胶不宜过重,过重则黏性多而滞笔,过轻又质地差而无光彩。“凡煤一斤,古法用胶二斤。”此即为煤、胶的“黄金比”,所谓“对胶”。胶过轻或太重皆不好,但选择之法,须待书写后才能知道,如果墨虽浓而不黏稠,又容易施笔,就是好的了。也有另一种以轻重判别的方法,胶多则轻,胶含量适中的话就没有畸轻畸重的感觉。

    (3)质坚

    指墨之质地坚硬,浸水不易化,李延墨的“能削木”就是如此。如果在制墨的胶与煤比例论当,的次数也足以使之充分融合到不可分离的程度,质地自然细而坚硬了。

    (4)色黑

    墨的黑是因为煤,过多就会黑而无光;亮则因为胶,过多则光而不黑,制墨之难,难在煤与胶的调配,所谓“对胶法”,两者各半,则乌黑且有光泽。至于黑不黑亮不亮,用眼睛看看就很清楚了。

    (5)味香

    制墨通常用有恶臭的煤,易腐的动物胶做为主要原料,所以需要加点香料,如龙麝等,一来可以散发宜人清香,二来可以防腐,但是含量也需适中,太多会降低煤与胶的成份,太少又不能达到功效。

    (6)音清

    所谓音清,系墨在研磨时发出的声音要清细。

    四、古墨的鉴定与辨伪

    唐宋以来,名墨逐渐成为文人书案上的陈设和欣赏品,要求墨质精良,追求形式与装饰美的统一,促使墨形成为一种工艺美术门类,成为人们珍藏的艺术品。这种墨的收藏鉴赏的风气,至明末清初更加盛行。当时的制墨名家程君房曾自诩“残墨百年可比黄金”。董其昌也评价说:“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这一时期名家之墨声名特著,价值不菲,所以后世冒名顶替、鱼目混珠者也极多。近年来,随着民间收藏之风日益兴盛,艺术品市场上古墨的行情也日渐上涨,1996年北京瀚海艺术品拍卖公司拍出的一锭“乾隆御制天府永藏”玺形墨,估价高达50~60万人民币。所以,古墨的收藏者对墨品真伪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传世古墨中,除各墨家制作的真品外,尚有一部分仿品和伪品,收藏时需要认真甄别。这就要求收藏者对墨品真伪的鉴别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有关鉴定的具体方法,已故的古墨专家尹润生先生在他的《墨林史话》一书中有较为详尽的叙述。这里主要引用尹先生的观点,并结合一些实物例证进行说明。

    (1)多看实物

    必须从多看实物着手。多看实物,多记实物,通过实物再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要全面辩证地分析墨品,不能因古人的著述而盲目信从,要善于比较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如清代康熙年间曹素功的作品,首先对于曹素功早期作品的墨质、题识、图案、墨品、风度要多加注意,所见实物越多,认识就越深刻。至于艺粟斋墨业的作品有三个不同时期:由清康熙初年至乾隆初年,经历曹素功、曹永锡、曹定远三世,这是鼎盛时期;乾隆初年至乾隆四十年左右,经历了阶立、鹤亭与旦中两世,是逐渐衰落时期;乾隆晚期至嘉庆年间传至六世,是分散的时期,共分尧千、引泉、德酬三个支派。同是艺粟斋作品,如要鉴别出是哪一时期的作品,就须广泛地多见实物,将艺粟斋各个时期的作品熟悉清楚,才可能有鉴别的能力。

    (2)多读文献资料

    尽可能地多读有关文献资料。这其中有专述墨的,也有如诗集、文集、笔记等类,属于散见的墨的记述。现将一些重要的有关墨的文献简单介绍如下:

    《墨经》:宋晁贯之编著。全卷论述自“松”至“工”凡二十一则,对造墨方法讲述非常透彻,尤其论入胶之法更为详尽,对鉴别墨质的优劣亦有评论,有助于提高生产质量和鉴赏能力。

    《墨史》:元陆友编著。三卷。介绍历代精于制墨技术的人的事迹,自三国魏韦诞起,至宋周伯起止,共一百九十多人。还记载了西域、契丹、金等地墨的品种、质量、制法和工匠。附杂记一篇,记述有关墨的知识和故事。

    《墨谱》:宋李孝美撰,又名《墨苑》、《墨谱法式》。三卷。上卷有采松、造窑、发火、取烟、和制、入灰、出灰、磨试八图,每图有解说。今本有采松、造窑二图及解说,其余有说无图。中卷记叙著名制墨者十六家的程式,并有所制墨之图。下卷介绍制墨方法,凡二十条。

    《墨法集要》:明沈继孙编著。全卷自浸油至试墨凡二十一图,图后附以说明,叙说详细,条理清晰。对于造墨的生产知识,可略得其概要。

    除此之外,尚有清麻三衡编《墨志》,清万寿祺编《墨表》,民国吴昌绶编《十六家墨说》等也都是重要的论墨专书。它们对于初学和鉴藏家都是极为有益的工具书,但因这些书或未刊行,或印量有限,一般人是很难见到的。

    多看实物及文献,虽然谈起来简单,但对于部分藏家是有相当困难的。现在也有很多渠道,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一是看各大博物馆出版的藏品图录,这之中不乏关于墨的资料,多印刷精美,细部表现清晰;另外每年重要的拍卖图册中也多有这一类的文物,应注意搜集这些资料。二是多看有关的文物鉴赏的图书和杂志,如《收藏家》、《鉴赏家》、《收藏》之类,其中多有论及墨的文章,并配有精美图片。通过长期的积累,对古墨的鉴别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3)注意各墨家的墨品与风度

    休宁派墨家常用“桐乡胜侣”、“休宁八景”一类的题材,歙派却未见采用,而“千秋光”、“青麟髓”两派墨家都常采用。有些墨家有专用的墨品,如吴守默的“玉堂染翰”、程君房的“玄元灵气”等,在当时其他墨家是不能轻易效仿的。有时仅以墨品风度就能辨别出墨家,尤其在集锦套墨中,常不署墨家名款,一经散失,很难确认,但如果对各墨家的墨品较为熟悉,就可解决问题。由墨品外观上也可以判断出其年代上限,如清康熙三十五年绘制的“耕织图”,乾隆三十年绘制的“棉花图”。后来墨家按图制墨,可以肯定,“耕织图墨”不会早于康熙三十五年,“棉花图墨”没有乾隆三十年以前的作品。

    同一墨家的墨品也可分为不同的等级,如明万历年间方于鲁制的墨品有“瑶草”、“大国香”、“太紫重玄”、“非烟”、“九玄三极”五种,烟有三剂,上剂为“九玄三极”,中剂为“非烟”,下剂为“太紫重玄”,可见方氏墨品质量可分为上中下三等。据记载,清程怡甫的“龙香剂”墨每斤银二十两,“一品”墨每斤银一两;汪节庵“惜如金”墨每斤银二十两,“一品”墨每斤银一两,可见质量不同,其价格悬殊相当大。

    (4)注患避讳对墨品的影响

    清代康熙皇帝名叫玄烨,因而“玄”字要避讳,或改写“元”,这对墨的鉴别起到了划分时代的作用。如出现有“玄”字墨,如不是伪品,当是康熙以前的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隶书与篆书款并不避讳。明代墨品中有“玄”字的,康熙后,或将“玄”字挖去,甚至将墨毁掉的数量不少。所以在鉴别明代有“玄”字的墨品时,应特别留意。

    (5)注意墨品的装潢

    清康熙初年休宁派墨家集锦墨的漆匣,多是细长方形状,吴天章“龙宾十友”墨、叶靖公“桐乡雅集”墨都是这种类型的。歙派曹素功、吴守默等的集锦墨漆匣多为方形,这是因为不同流派风格所致。但曹素功墨品到了乾嘉以后,集锦墨的漆匣不仅由天盖地演变为合口,形状也变为长方形,这说明同一种墨品的装潢随时代不同也有变化。对这种细小的变化要有明确的认识,才能有助于鉴别。装潢对于判断墨品的价值是有很大帮助的。

    除上述所讲的几点外,鉴别古墨还应注意墨模的雕刻,墨家的派别,墨的烟料,墨的气味,墨的体形、重量以及因造墨对象不一而使墨有各种不同的特征。只有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鉴定才能更加准确和科学。

    在鉴别古墨时,应区别仿品和伪品。仿品属仿造的一类,仍用上等烟料制成。一类墨上有仿家自己的名款,也有被仿名家的款识。如曹素功仿方于鲁双龙墨,一面镂刻“双龙”图,一面镌刻楷书“伊蒿学庐仿于鲁法”八字。墨家制造这种墨的目的,并非图利骗人,而纯粹是用于自我宣扬,在造墨技术上争长论短。这样的仿品,依然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但有些人为了图利,竟将仿家的名款磨去,冒充明代墨,因而失去了原来仿制的目的与价值。又一类是清代墨家仿明代墨,不署墨家名款,只标明代年款,如“永乐元年”、“宣德年制”字样。这类仿品以“国宝”大牛舌墨居多,其墨料与墨模也非常精美。最后一类的仿制,应当是属于做伪的范畴了。有人将清代初年制的精品墨原名款挖去,用墨蜡填平,并在其上新镌明代名家款及年代,略施金色加以打磨,冒充明代名家的墨品,这种仿品可谓恶劣至极,鉴别时需要特别留意。

    对于一般的藏家,在厂肆之间见到的伪品居多。很多伪品特征非常明显,一看即明。但一些藏家只重视名家的款识,对墨的工艺和材质往往忽略,造成判断失误。名家的墨品往往制作精工,多有精美的装潢,尤其那些珍贵的墨品,不仅有明确的记载,而且流传有绪。遇到这些名家的墨品,应首先抱一种怀疑的态度,不应简单地被款识所惑,而是需要认真地从各个方面综合分析论证,最后再下真伪的结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笔与书法

下一篇:绢、纸与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