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书法概述
魏晋南北朝书法是书法艺术的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从东汉开始形成的草、楷、行各体到晋代已经完全成熟,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告成。同时书法在社会各阶层普遍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欣赏对象,文人雅士有意识地追求书法美,把书法作为了一种艺术实践活动。
这一时期的书体变化也最复杂多变,几种书体大规模地交轨并行,书法中的艺术因素也空前活跃,出现了书法史上顶级的书法家,如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书苑瑰宝。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这一时期彻底完成了汉字的书体演变。书家众多,碑刻如林,墨迹流传广泛。不仅出现了统治中国书坛数千年的书圣王羲之,而且出现了无数北碑书法家,形成了各自不同,各具特色的书法流派。
一、楷书
相传楷书是由大书法家钟繇开创的。钟繇从汉代以来流传于民间的隶书中找到了那些冲破隶书束缚,自然质朴,方正平直,简省易写的书法素材,用自己高超的书艺技巧对隶书进行改造,易放为收,变扁为方,以楷书的横、捺取代了隶书的蚕头磔尾,并参以篆书和行草书的圆转,促进了楷书的真正定型化。钟繇的楷书从隶书而来,带有许多隶书的痕迹,形体稍宽,时显波磔,形成了钟繇独特的楷书风格,高古纯朴,出手自然,超妙入神。
钟繇开创了楷书,王羲之则改革并彻底完善了楷书。钟繇的楷书,左波右磔,仍存隶意,王羲之精研钟书,又融进蔡邕、邯郸淳、曹喜、张昶等人的笔意,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楷书已完全征脱于隶书,清新入体,使“文字的楷书”变为“书法的楷书”。其笔法含篆隶而不露痕迹,结构疏密斜正变化,章法自然疏朗。
王羲之之子王献之,在楷书方面突破其父的成法束缚,更追求一种“外拓”精神,放得开,收得拢,中宫紧而外围放,笔画舒展,清新雅逸。其代表作《洛神赋十三行》,点画劲健,体势峻拔,结字严谨,章法疏朗而和谐,风神透逸,自然潇洒,成为楷书写意的典范。
二、草书
草书,相传为张芝初创,经过汉末到魏晋已广泛应用。王羲之在继承张芝草书的基础上,融合了民间书法的新意,丰富了草书的表现手法,清新流畅,飞跃跳动,内涵丰富,精神绝佳。王献之克服章草的影响,在行笔之际,发挥了草书的连绵笔势,信笔疾书,一气呵成。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充分发挥了草书的抒情写意特点,被称为“一笔书”,为后来狂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传说刘德升创造了行书,但他写的行书是什么样子的,却没有流传下来,真正的行书开创者要说应当非王羲之莫属。他的行书既合乎法度,又不呆板,安详从容,流畅清新,充分体现了晋人书法尚韵的特点。作品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平安帖》、《何如帖》、《丰桔帖》、《丧乱帖》等。王献之进一步完善了王羲之的行书艺术。他的行书贯穿着一种革新精神,在晋人超脱秀逸的时代基调上,更有一种强烈的个性,具有遒峻奔放的气势,字相连属,流畅自然,倾泻无收。
四、魏碑
魏碑是南北朝书法的代表,方峻遒劲,朴拙奇肆,风格多样,各具特色。魏碑书法用笔奇特,大起大落,不重点画的均衡。或以方为主,或以圆见长,或方圆兼施。行笔迅起急收,转折处更多以侧锋取势,形成外方内圆,外刚内柔,撇捺重顿的特点。汲取了汉碑之长,强调和夸张主笔,形成鲜明对比,结字大胆,欹侧多变,多以险绝取胜。或宽扁,或方正,中聚而外放。章法烂漫,自然多变。由于受到历史时代、社会状况、文化风俗、地理环境的影响,粗犷、自然、豪放成为魏碑的主要表现格调。
魏碑是由一个丰富而多样的世界所构成的,碑志众多,形式诡变,用笔奇肆,结字侧险,章法自由。任意摆布,疏密自然,纵横欹斜,错落有致,朴素峻美。南北朝时期,楷书虽然已基本形成,但尚未完全定型,楷书的用笔和结字相对来说不受什么约束,比较自由,变化较大,千姿百态。魏碑书法溯其源,与南朝书法同出于钟繇、卫协、索靖,是汉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后产生的奇特书体,属于楷书不完全成熟期的书法。正因为不完全成熟,才表现出自然质朴、雄伟粗犷的美。初期魏碑雄强矫健、悍劲粗犷;后期魏碑受南朝书风的影响,渐趋浑厚、圆润、遒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孔羡碑(局部) 隶书
下一篇:曹魏三国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