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隶书家
一、蔡邕
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蔡邕认为在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穿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据说石经立后,每天观看及摹写人坐的车,有1000多辆。
灵帝命令工匠修理鸿都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二、金农
金农,字寿门,又字司农、吉金,号冬心,别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等,明代浙江钱塘人。金农一生不慕仕进,曾从学于何羲门,好学癖古,精鉴赏,在绘画上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
金农书法用笔方扁如刷,且墨浓如漆,故人们称之为“漆书”。其书法尤以隶书著称。他的隶书取法汉碑,又以“二爨”入隶,风格别致,甚有品位。他的书法笔画横粗竖细,搭配合理,对比强烈;波势内含,刚劲犀利;布白密不容针,疏可走马,而侧锋的运用则恰到好处。《国朝先正事略》云:“(金农)分隶冠绝一时。”金农是清代提倡碑学的一位先行者。康有为评论道:“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法,然失则怪。次欲变而不知变者。”金农自己诗中亦云:“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耻白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
三、郑燮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明代兴化(今属江苏)人。早年家境贫寒,得朋友相助,始能求学,四十四岁时登进士第。曾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忤豪绅,才辞官卖字画于扬州。在绘画史上被称作为“扬州八怪”之一,工竹、兰、石、菊等。
郑板桥诗、书、画造诣均不凡,故有“三绝”之称。李苑曾赠以“三绝诗书画,山官归去来”之句。他的书法尤为精到,开宗立派,有“狂野”的趣味。他曾自述其书法特点:“板桥既无涪翁(黄庭坚)之劲拔,又鄙松雪(赵孟頫)之滑熟,徒矜奇迹,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究之师心自用,无足观也。”因此,说郑板桥是创造大师也不为过。他的这种创造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故意造作,而是在师承传统书法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他以苏东坡、黄山谷的行草为基础,参以楷、隶、篆及画法,自称“六分半书”,人们也称“板桥体”。这种熔多体书法于一炉的创造是亘古未有的,从而在书法史上立一家之风貌。
他存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六分半书”的特色,如《行书七律诗》、《行书李商隐诗轴》、《行书论书轴》等。
四、翁方纲
翁方纲,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年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市)人。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翁方纲博闻强记,才高八斗,长于金石考证,精于鉴赏,一生考证题跋碑帖颇多,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碑别字》等。他是清代碑学先驱之一。书法最初学颜真卿,后学虞世南、欧阳询及其他唐碑,隶书则师法《史晨》、《韩敕》等汉碑。他精熟名家碑帖,下笔便具体势,又双钩摹勒旧帖数十本,因而当时北方写碑版的多来求他。其书风以浑厚劲挺、法度严谨取胜。他的作品有行草书《徐渭杂花图卷题画诗》、行书《论绛帖卷》和他在《大观帖》上的小楷题跋,尤其是这些小楷,笔力精健,方式灵巧。
五、伊秉绶
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晚年又号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故人又称其为“伊汀州”。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初为广东惠州知府、扬州知府,以廉吏善政著称,建丰湖书院。他诗文书画皆工,尤以隶书最负盛名。康有为认为他是“集分书之大成者”,并把他与邓石如并称为碑法的“开山二祖”。他早年学书于刘墉,更专注于颜真卿。后来受桂馥、黄易、孙星衍等金石名家的影响,开始转向汉魏以来的碑刻如《张迁碑》和《礼器碑》等的研究,终于形成自己隶书的独特风貌。他不太主张笔画的波磔以及点画平直均匀,而大胆采用平行线,使字体方正严谨而不刻板,用笔方中有圆,寓巧于拙,可见汉隶碑额中结字和用笔的特点。他擅长写隶书大字,愈大而气势愈磅礴。扬州瘦西湖亭台中“湖上草堂”的匾额及“白云初晴旧雨适至,幽赏未已高潭转晴”的楹联,就出自伊秉绶之手。其墨迹多留在《墨庵集锦》中。
六、康有为
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的人物。著有《广艺舟双楫》,成为晚清碑学理论的总结。所论将帖学一系全盘否定,有失偏激,然而对当时积弱的帖学,不无棒喝之功。康有为醉心于摩崖书风,写字时不计工拙,以意导笔,作品雄强恣肆。
七、邓散木
邓散木,原名菊初。钝铁,字散木,别号芦中人、无恙、粪翁。一足等,以字行。江南大书家萧退庵的弟子。工行草书,继承了二王书法的衣钵,但于篆隶真书,也都下过极深的工夫。楷书以唐楷为主,也写北碑,但终于还是帖意浓于碑意。隶书则汉代名碑大多涉及,以笔酣墨饱、结字谨严胜。篆书功夫很好,最初走的是吴昌硕的路子,以后上下古今融会贯通,写出一种个人风格强烈的草篆。
邓散木在近代,是以篆刻著称的。当年印坛所谓“北齐南邓”,就是指北京的齐白石与江南的邓散木。邓散木的篆刻老师,是“虞山派”开山鼻祖赵古泥。他的篆刻,追求的是汪洋恣肆、不计工拙的效果,但显得有些破碎,境界不高,书法也如此。
八、萧娴
萧娴,字稚秋,号蜕阁,别署枕琴室主。贵州贵阳人。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父亲萧铁珊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员,工诗文,善书画。萧娴幼承庭训,小小年纪就以善作擘窠大字闻名乡里。后拜识康有为,康先生以其聪明好学,收为弟子,从此萧娴书艺大进。
受康有为影响,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与现在一般人从楷书开始不一样。她认为,“楷书是从篆隶而来。篆是圆笔,隶是方笔,圆笔方笔都掌握到了,不论改写楷书、行书或草书都不难掌握了”。取法乎古,这当然是最难得的。她的书法,开始就是以“三石”为宗;“三石”者,《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是也。历史上,女书法家并不多;即便有,一般也以秀丽婉约见长。萧娴的字却有伟丈夫气概,这与她宗“三石”是很有关系的。她最以大字行楷书胜,点画纵横驰骋,外放内敛,大气磅礴,跟她的老师康有为的书法如出一辙,以重、拙、大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