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作品 > 先秦书法综述

先秦书法综述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先秦,是指从远古到秦统一六国这一段时期,我国的书法艺术就是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内产生和形成的。中国书法是以汉字的字形为载体的,离开了汉字,也就没有了书法。因此,探讨中国书法的历史,就必须先从汉字的起源谈起。

    关于汉字的起源,历史上有许多种传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起源于伏羲氏始作八卦说;二是起源于神农氏结绳记事说;三是起源于仓颉造字说。其中,仓颉造字说影响最大。关于仓颉造字说,最早见于《荀子·解蔽篇》:“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后来的《吕氏春秋》和《韩非子》中均提到了“仓颉作字”,但时间不清楚。直到后汉,许慎在《说文序》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分之理之可有别议也,初造书契。”仓颉造字,只存在于史书的记载之中,至今尚未有实物佐证。

    著名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唐兰,在总结了汉字发展历史之后认为:“文字的发生,总远在夏以前。至少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文字已经很发达了。”“文字是由图画逐渐变成的,愈早的象形和象意字,愈和图画相近。”这也就是说,汉字起源于史前的图画。但是,先民们对这些图画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还只能说是文字初期尚未定型前的一些自由形态。

    尽管我国文字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肯定,但是在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上,历代的认识还是一致的。首先,文字的产生是“以代结绳”,是为了记事,是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再则,它是“观夫天地万象之端,人物器皿之状,鸟兽草木之文,日月星辰之章,烟云雨露之态而为之”的。至于文字的创造者,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过:“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所以,应该说,正是有生产劳动实践的人民,基于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深刻观察而创造了文字。

    先秦书法以原始时期的陶文、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两周的金文和战国时期的石鼓文为主要代表,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陶文是中国文字的雏形,是抽象的书法造型艺术,是我国书法艺术的源头和开端。和陶文相比较,殷商甲骨文的文字和书法意味更强烈一些。两周金文的辉煌发展,丰富了中国书法的表现,出现了像《毛公鼎》那样的长篇巨制,用笔也由方折而变成了圆转,奠定了中国书法含蓄美的基础。

    先秦书法是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基础,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它虽属于中国书法的“前期”或称为“初期”,是不自觉的书法时期,但却以其独特的地位和风貌,在古董鉴赏和书史研究方面倍受青睐。

    甲骨文是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文字的简称,在它流传的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书刻艺术。它用笔、用刀或方或圆,结字造型或紧或散,章法布局或疏或密,风格上雄伟、秀丽、劲峭、放逸。

    在结构上,甲骨文始终遵循着一种均衡对称却具有变化的美的法则。字形以长方结构为主,上密下疏,稳定实在。左右均衡对称,大小参差,浑然一体。随字异形,随手挥就,毫不拘束。

    金文和甲骨文并存于商周两个朝代,商代以甲骨文享誉,周代以金文称著。金文是指铸造或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它是继甲骨文之后重要的书体,已经是典型的大篆了。它上承甲骨文,下开秦代文字的先导,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书、刻、铸方法和技巧的不同,使金文和甲骨文在书法风格上形成明显的对比。在用笔上,金文是明显的优于甲骨文,它变方折为圆转,易纤细为粗浑,改平直为多变。或藏或露,或细或粗,或圆或方,或曲或直,变化丰富,形式多样,为中国书法的用笔奠定了基础。在结构布局上,金文更加完美成熟,有的大小不拘,因地制宜,错落有致,自然美妙;有的端庄优美,和谐圆润,对称均匀,雍容稳妥;有的工整纯熟,流畅秀雅,含蓄饱满,气势一贯;有的行笔粗散,草率流放,以险取胜,别具风味。

    石鼓文因为石形像鼓,故而称之为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为金文之嗣,小篆之祖,对秦篆影响很大,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用笔粗细匀称,结体方正严谨,历来被看作是篆书的正宗。其用笔首尾圆合,粗细一致,中锋用笔,力含其中。字比小篆略短些,近乎方形。字距行距既有规矩又有变化,笔画错落有致,不像小篆那样规整、对称,而是以多姿态的形式保持了一定的均衡,并有金文的传统,秀气而不呆板、纤弱。石鼓文的字里行间已找不到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线条组成的抽象符号,其艺术魅力完全体现在按照一定的笔法写出来的古朴、自然、雄厚、流畅的美中,显出一种成熟艺术匠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