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作品 > 宋人意趣

宋人意趣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宋代(960~1179)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时代,同时期的绘画、文学诸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果将书法艺术与之相比较,书法则稍逊一筹。确切地说,它没有像汉晋时代那样形成自己的强烈时代特色,也比不上唐代书法那样兴旺,那样昌盛。不过,在整个书法发展史中,其书法成就还是相当可观的。

    宋初书坛,仍袭唐风,有篆书家徐铉由南唐入宋,篆法宗李斯、李阳冰,纵横致逸,精熟奇绝。李建中工行书,宗法二王,神气清秀,有唐人余风。至宋仁宗时,风气大变。诗文革新运动兴起,诗宗杜甫,文崇韩愈,书法则取法颜真卿,著名者有欧阳修、司马光、韩琦、蔡襄等。真正在帖学大盛的宋代,各领风骚,开创“宋人尚意”时代书风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

    他们集诗、文、书、画为一身,将宋诗的理趣和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渗透融汇入书法之中,不拘泥于唐人的法则,如行云流水,开拓出“意胜于法”的新天地。舍篆隶,避真楷,独以行书为主,进行突破,真实地表现了书法家的学识和怀抱,个性突出,风神别具,完成了行书集大成的历史使命。

    由于宋太宗的爱好,宋初帖学盛行。直到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由于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书家的大力倡导,提出由唐溯晋,屏除帖学,书坛才有了新的气象。由于宋代朝廷优遇文人的风气,使得文人们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使追求书法的“意趣”成为可能,但也使宋人的楷书成就不高。

    宋室南渡后,国势不振。书坛多追随“宋四家”,书家不显。与北宋同时的辽、金西夏等国,更是书家寥寥。当然,宋代在我国书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融合晋唐之风,它重“意趣”的创作方式,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帖学之风

    北宋统一全国后,宋太祖对书法没有予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而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视之。文学家欧阳修曾发过这样的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皆非不能,盖不为耳!”

    宋太宗继位后,提倡文治,才开始注意到书法这门艺术。他派人购摹古代帝王名臣墨迹,并出内府所藏,于淳化三年(992)命翰林侍书王著编辑成十卷,摹刻于枣木板上,拓赐大臣,这便是《淳化阁法帖》,简称《阁帖》。其中一至五卷为汉魏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法书,六至十卷为“二王”法书。美中不足的是,负责编刻《淳化阁法帖》的王著胸中无书,随世碌碌,鉴识不精,因此在《淳化阁法帖》中的“二王”书迹有很多都是赝品。

    自《淳化阁法帖》后,刻帖盛行,都以《淳化阁法帖》为底本,重刻翻刻得很多,最有名的如潘师旦摹刻的《绛帖》、希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亲负责厘定摹刻的《大观帖》等。整个宋代是帖学盛行的时代。

    北宋前期的书法家有徐铉、李建中、陈抟、林逋、杜衍、范仲淹、石延年等,而陈抟、林逋、石延年等人多从抒写性情出发,不守成法,为后来的“尚意”书法作出了有益的启示。但首屈一指的是李建中,他的书风承袭了唐人的余韵,为学者所推崇。挑起振兴北宋书坛重任的则是文彦博、欧阳修、苏舜钦、苏舜元、苏洵、雷简夫、蔡襄等书家。其中尤以蔡襄成就及历史影响为最,被史评为宋书四大家之一。他上承晋唐时期的风格,为苏轼、黄庭坚、米芾的行书发展铺就了扎实的基石。

    二、“尚意”与“宋四家”

    北宋前期近百年间,宋人一直崇仰晋唐。直到北宋后期,随着苏轼等人的走上历史舞台,出现了“尚意”的新潮流。“宋人尚意”是一次伟大的觉醒和成功的自救,也是一面文艺革新的大旗,对当时书坛具有力挽狂澜于既倒、摧朽廓清之功。它以高度的理性自觉和成功的创作实践,推出了苏、黄、米等构建的宋代书法艺术高峰,形成我国书法史上继东晋、盛唐两大高潮之后的第三个发展高潮。

    “宋人尚意”是后人为宋书做的概括,这个概括确切地表述了宋代书坛革新的态势。其内涵主要是主张师意而不师形,反对学晋唐人只求形似,而强调“得其意而忘其形”。以尚意来对抗尚法,以今意来对抗古意,以己意来否定时风,追求“无意”和“天成”,反对刻意求工。北宋后期是宋代书法的成熟时期,其标志就是“苏、黄、米、蔡”的出现,成为“宋四家”。“苏”即指苏轼(东坡),“黄”为黄庭坚(鲁直),“米”是米芾(元章),“蔡”本是蔡京,后因其人品恶劣,为世人所唾弃,故后世以蔡襄换之。蔡襄比苏轼大25岁,属父执、师长辈,应居四家之首。但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蔡襄的书风比较保守,属于传统派,苏、黄、米是尚意派。“宋四家”书法风格的共同之处既是对传统“二王”书风的继承,又受到前代颜真卿、李邕和杨凝式等人的影响。但是,他们的书法气韵与前人迥然不同,恣肆雄强,变幻奇纵,自成面目,各具神采。正如米芾在回答宋徽宗的问话时曾说的:蔡襄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而我则是刷字。此言道出了“宋四家”的真正书风。

    “宋四家”的书风突破了宋初以来“二王”的统治,变唐代颜、柳的肃穆而为轻快活泼,以意为书,使人耳目一新,掀起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又一高潮。

    南宋一百五十年是苟且偏安的一百五十年,在书法史上也是因循蹈旧、抱残守缺的一百五十年。南宋书坛深受苏、黄、米三家书风的影响,但真正能够在书坛中独领风骚的很少。有特色的书家也不为少数,如吴说、爱国诗人陆游、诗人范成大、理学家朱熹,以及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岳飞等。

    三、书法理论著述

    宋代的书法理论著作,随着整个文化的发展,在文学、史学等著作的影响下,也受到了普遍重视。编纂成书且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

    朱长文的《墨池编》。此书收辑前人的论著比较广泛,是分类研究书法的第一部著作。作者对各问题的考核、分析、评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著作之一。

    黄伯恩的《东观馀论》。对古文、奇字、钟鼎器款式体制考证精博,在书法理论上有很多精辟见解。

    欧阳修的《集古录》。此书收集历代石刻跋尾四百余篇,是研究石刻的专书,也是书法理论的名著。

    米芾的《书史》和《海岳名言》。两书都是书法鉴赏评论著作。《书史》是研究古代书法名迹较早的参考书。《海岳名言》对书法实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此外,还有陈思的《书小史》和《书苑精华》、董史的《书录》、欧阳修的《欧阳公试笔》、姜燮的《续书谱》、宋高宗赵构的《翰墨志》,以及陈栖的《负暄野录》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