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作品 > 明清及以后印篆

明清及以后印篆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由于石质印材的广泛用于治印,以汉印为主要内容的集古印谱的刊行,以及印学理论的发展和书画家用印的要求的增长并成为时尚,文人篆刻艺术在明万历年间成为高潮。其间代表人物是文彭,他是流派印章史上开山门的“鼻祖”。

    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苏州人,文徵明的长子。他和他的父亲都承继了赵孟頫用印的习惯,所用印章由自己篆刻,风格也多为元人的两种格局——圆朱文和汉白文。

    文彭中年以前的印章大多自篆后交雕刻艺人李文甫以象牙为印材剔制而成。后来,他在南京偶然从民间获得大批灯光冻石(即青田、寿山之类的石料),才专刻石章。他的印章曾影响了王谷祥、许初、何震等印人。从此,以石治印的风气便风靡开来。

    此时著名的篆刻家还有何震、苏宣、朱简、汪关等。

    何震(约1530~1604),字主臣,号长卿,别署雪渔,婺源(今属江西)人。

    从他的作品里也可了解到这时期流派印章的特点。何震与文彭的关系在师友之间,据说有些署名文彭的印章作品也出于他的手笔。当时崇尚以“九叠文”入印、盘曲折迭而又毫无艺术真趣,而他的作品吸取秦、汉印,特别是汉铸印的长处,篆法简便经济,章法平正,刀痕显露,痛快生辣中有苍劲之气。他还创以单刀侧锋刻划边款,为后世楷模。

    苏宣(1553~1623),字尔宣,一字啸民,号泅水,又号朗公,安徽歙县人。年青时曾受文彭指点,他也是仿汉热潮中涌现出的杰出印人。他的印风雄放而浑厚,是汉铸印的代表,用刀切中带冲,线条凝炼,风格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在博取广收的基础上,独树一帜,时有与文、何“鼎足而三”的美誉。

    朱简(生卒年不详,活动于万历后期至明末),字修能,号畸臣,安徽休宁人。他既是一位出色的、有个性的篆刻家,也是才华横溢的印学理论家。所刻印章多取好友赵宦光草篆笔意入印,用刀喜用短刀碎切,即一根线条的完成经过刀刃的多次切削,故其印章中的线条厚重而苍莽,并且由于印字富有笔意,线条起止处多表现笔情墨趣及点画间的映带意味,因此,他的印章更多地表现了书法美,其特殊刀法也增添了篆刻艺术新的审美内涵。尤其可贵的是,他在理论著作中对这种表现笔意的刀法作了精采的论述。其理论及刀法对清代的徽、浙两派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清人曾誉之为“明第一作手”。朱简一生印学著述颇富,有《印品》、《印书》、《印图》、《印章要论》、《印经》、《集汉摹印字》(最早的篆刻用字字典)等。

    汪关(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明万历后期至明末),字尹子,又字呆叔,祖籍安徽歙县,久居江苏娄东(今苏州太仓)。他的印风典稚平和,对汉印下功夫最深,不论白文、朱文都精致入微,线条挺劲光洁,用刀稳健而利落。所作圆朱文也十分精采,是明代以精工著称的第一人。其子汪泓亦有父风,由于父子都有印癖,故有“大痴”、“小痴”的雅号。

    明代文人流派篆刻艺术的创作特点是充分汲取古人(特别是汉印)的养料并出新意,这为后世印坛开辟了丰富多采的前景。

    清代前期,由于受明代篆刻家的影响,篆刻艺术有所发展,主要流派有皋派、云间派、虞山派、莆田派等,但影响最大的是徽派(又称皖派、北宗)。徽派的重要篆刻家有程邃、巴慰祖、邓石如。

    程邃(1605~1691),字穆倩,一字朽民,号垢道人,安徽歙县人。明亡后侨寓扬州四十年。他的印章主要依赖扬州这一繁华的商业、文化中心而影响各地,后人尊其为徽派开山鼻祖。程邃治印力变文、何旧习。白文仿汉,刀法沉郁顿挫,清瘦劲挺,其间可见受朱简的影响;朱文则吸取福建漳浦印人黄枢以钟鼎古文入印的长处,印边也采用战国阔边玺的形式,故其朱文印迥异于明人之作。程邃的印章在扬州曾影响了许多印人,如扬州八怪中的和“歙四家”及邓石如等,即使是后来浙派中的印人受影响也很深。

    巴尉祖(1744~1793),字予籍,一字子安,号晋唐、隽堂等,安徽歙县人,久居扬州。晚出程邃近一个世纪,他的印章面貌很多,章法严谨,用刀精微,即便残破也极有韵味。白文多仿汉印,朱文为圆朱文和战国小玺一路,其风格趣味倾向工致,唯白文印还能看到程邃的影响。巴慰祖曾影响了同时代的胡唐、王振声、董洵等印人,以他为核心,被称为“歙四家”。

    邓石如,原名琰,字石如,后以字行。又字顽白,号完白山人等。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为清代书法家,精于篆隶,在清代文人流派篆刻史上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他的成就主要在敢于突破汉印的藩篱,直接以有自我风格的小篆和具有汉碑风格的篆书入印。其章法亦有了大的突破,一变当时的旧习,而以圆劲胜。形成风神流动、婀娜多姿、富于笔情墨趣的印风。后人归纳其成就云:“印从书出,书从印入,”准确地点明了他以书入印的篆刻艺术特色及其形成新印风的原因。

    邓石如一生主要活动于南京、扬州,他的弟子包世臣、再传弟子吴让之是其篆刻艺术的传扬者。

    浙派是晚于徽派而活动于杭州的另一文人篆刻流派大系,它的风格延续性强,而且有封闭性倾向,代表人物是丁敬。

    丁敬,字敬身,浙江杭州人。善书画篆刻,为浙派开创人。他采取对前朝秦、汉、唐、宋、元、明篆刻兼收并蓄的方针,形成与前人不同的风范。其印章初学明人,受朱简影响很大,尤其是吸收了朱简所创的短刀碎切法,他的印章不论是仿汉印格局还是取宋元印格局,都呈现出朴茂遒劲、清刚生拙的面貌,从而一扫当时风行于江浙的林皋末流的颓风。丁敬用刀速度较迟缓,方中有圆,行中带涩,边栏常以刀击,形成残缺。因此,他的印风在刀法的意味方面要强于其他流派。由于丁敬的出现及其弟子们的努力,使自元吾丘衍、王冕以来一直较为沉寂的浙江印坛重新恢复了生机。

    丁敬之后,杭州籍印入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先后各领风骚于浙杭,延续近两个世纪,被后世称为“西泠八家”。他们的作品深稳谨严,师丁敬而又各有风貌。蒋仁继承了丁敬晚年风格较为明显的朱白文形式,并使之趋于统一,以涩刀碎切为刀法,黄易、奚冈是其实践者,并使这种典型风格基本定型。陈豫钟和陈鸿寿创作了许多典型的浙派味印章。赵之琛流于精熟巧媚,并使浙派步入僵化的阶段。钱松虽大多呈浙派路但常突破旧框架,形成浑厚、雄强、古拙的风格。

    晚清,浙、皖二派高潮已过,此时篆刻家有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

    赵之谦,字益甫,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他天份很高,诗、书、画、印皆精,而且能于诗坛、书坛、画坛、印坛各领风骚,实在是一位绝世才子。他的印章初从浙派入手,后于古玺、秦汉印、宋元朱文印下力极深,又从巴尉祖、邓石如那里汲取营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是他以“印外求印”为宗旨,广泛地借鉴清代晚期日渐增多的出土金石文字资料用以入印,使其印构思新颖,面目众多。此外,他还大胆以汉画及六朝造像文字刊刻边款,使边款开拓出新的天地。他自称“为六百年来模印家立……门户”。赵之谦开拓的印外求印之路,使晚清印坛形成新的格局。

    黄士陵,字牧甫、穆父,晚年别署黟山人、倦游窠主等,安徽黟县黄村人。他是受赵之谦影响最深、成就也最大的晚清印人。早年曾师法邓石如、吴让之和浙派。他的印章是将赵之谦工致一路加以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挺劲光洁的印风。黄牧甫用刀多以薄刃冲刻,尤擅以冲刀表现三代金文和汉金文的“金味”;章法平正中见奇,巧中见拙,很有艺术魅力。他治印发挥赵之谦“印外求印”来路,而且更多更广,凡所见金石碑版文字能入印者,均大胆尝试,颇有大匠风度。

    吴昌硕,初名俊卿、昌硕,亦作仓石、仓硕昌石,号苦铁、破荷、缶庐、大聋等。浙江安吉人。系晚清至民国间集诗、书、画、印绝艺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家。吴昌硕艺术之路首在书法和篆刻,中年后方事丹青。他治印虽初学浙派、邓石如、吴让之和赵之谦,但最后独特风格的形成乃得力于用石鼓文笔意融入汉印。他的这种风格在中年后日趋鲜明,所刻印章极富浓厚的笔意墨趣,加上他吸取了汉砖瓦文字、汉封泥印的残破效果,故印作金石气灼灼逼人,以苍劲雄浑、豁达豪放、具有大写意特征的风格著称于世。吴昌硕治印,章法、篆法均要思考再三,尤其是用刀不拘陈法,大胆落刀而小心收拾,印边、印面、印文线条都反复用刀尖、刀刃、刀把以及特殊工具敲击、刮削、修饰,妙在既雕既琢而复归于璞,元气淋漓而气韵生动。吴昌硕对近代印坛影响巨大,世称吴派。

    清代以后,近代印坛的杰出代表齐白石称得上是印章流派史上的又一块里程碑,齐白石,初名齐璜,字濒生,号白石,后以号行,是继吴昌硕之后历史上又一位书、画、印皆绝的巨匠。他的篆刻最初从浙派入手,又受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影响;定居北京后与陈师曾相识,过从甚密,相互启迪很深。他在其《白石印草》中自权:“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他的印风粗犷、汪洋恣肆,喜用单刀侧锋冲刻,多具汉将军意的急就趣味,与其大写意花鸟画融为一体;章法大起大落,疏密对比强烈,极富情感,称齐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