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節臨唐宋人書屏

節臨唐宋人書屏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淸·伊秉綬書於嘉慶十一年(1806)。紙本。行書。凡十二行,每行字數不一,共一百二十八字。171.8×39.5cm。上海博物館藏。刊於日本《中國明淸書法名品圖册》。

    

【赏析】:

    伊秉綬是淸代以隷書享譽的碑學大師,他的行草書往往只能在其款跋中微見端倪。而單以行草成章,並且以四屏巨製問世,實是罕見,因此,此《節臨唐宋人書屏》是研究欣伊氏行草書的極爲珍貴的資料。

    縱觀此四屏行草書,無論從筆法到結體,都堂而皇之地登入魯公之室,顏眞卿的凝煉穩重、寬博舒展的特點得到充分的體現。時而摻入橫向舒展的隷意和流走的篆筆,於沉穩之中又見灑脫的筆致,斷而不離,和而不流,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而且,伊氏似乎並不注重四屏的風格統一,而熱衷於變化,於四屏不同的特點中,異中求同,同中求異,似乎信手書來,各不相干,但又四屏儼然一體,又是此書屏的一大特點。

    第一屏行楷書,實以楷體爲主,工穩齊整,端莊大方,頗有首章認眞講究,徐徐道來的“開篇”之意。橫竪筆畫如鋼打鐵鑄,強韌而有彈性;轉折則漫不經心地一筆帶過,隨意自然;再加上少數的游絲回環縈線,於沉穩之中頗見流走的筆意。第二屏則儼然草書,與前屏楷體形成鮮明的對照。似乎異峰陡起,又似乎峰回路轉,忽見飛瀑直瀉,山泉狂涌,頓時展現一個新的天地。然而,伊的草書不以連貫流走取勝,而是以斷爲主,斷中見連。蘇東坡曾說“草書難於嚴重”,伊氏草書確實達到了如此境界。第三、四屏又似乎來一個折衷,行、草書相雜,時而又嵌入幾個楷體。楷草對比,大起大落,而又和諧委婉,無絲毫突兀之感,充分表現出其駕馭全局、謀篇佈章的本領,很有唐顏眞卿《裴將軍詩》的風格遺意。

    淸代前期的行草書大都是以二王爲底,趙孟頫、董其昌柔媚書風的延續,傅山的“四毋”和阮元的“北碑南帖”針貶時弊,震聾發聵的改革呼喊,在鄧石如、伊秉綬等碑學大師的藝術創新中得以實現。伊氏此四屏可謂基於這種藝術創新的代表作,其一掃南派的傳統風格,獨闢蹊徑,同樣把金石碑學參入行草書之中。篆隷筆法的大膽運用,表現出“拙、支離、率眞、醜”的新特點,把行草書的歷史發展推向了更高層次。因此,伊秉綬的行草書沒有傳統帖學的“杏花春雨江南”的美韻,更多的倒是“枯藤老樹昏鴉”的蒼茫幽遠的意境。“懸厓謂雨馳荒蘚”、“覷破天眞關道眼”之評恰如其分地道出了伊氏書法創新的機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伊秉綬

下一篇:隷書五言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