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痛帖
【简介】:
單刻帖。傳張旭書。一說僧彥修書。草書。六行,共三十字。宋嘉祐三年(1058)刻本現藏陝西西安碑林,與彥修草書在同一石。石124×56cm。兩面分三截刻。陰下段刻《肚痛帖》,六行,二十九字。《潑墨齋法帖》以搨本復刻。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西安碑林書法藝術》著錄。
【集评】:
明王世貞跋:“張長史《肚痛帖》及千文數行,出鬼入神,惝怳不可測。”淸張廷濟《淸儀閣題跋》:“顚素俱善草書,顚以《肚痛帖》爲最,素以《聖母帖》爲最。”
【赏析】:
張旭是我國書法史上開狂草藝術先河的大師,其大膽狂放的藝術風格,不啻是震驚盛唐書壇的春雷,博得時人的一片喝采。杜甫韓愈以詩文交口贊譽,文宗時,詔以李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爲三絕。
可惜的是,這樣一位大家的眞迹已很難見到。其《肚痛帖》和《千字文》刻本是研究張旭草書的重要資料。
張旭的草書,傾注了藝術家不可遏止的激情,氣勢連貫,自由暢達,一切都是隨機性的,難以預料。《肚痛帖》第一行“忽肚痛不可堪”六字,前三字濃墨粗筆、穩定厚實:後三字輕筆連綿、順勢而下,前如高山穩實,後如流水潺潺,在這種強烈的轉換對比中,表現出藝術家開闊的胸襟和無拘無束、自由隨意的氣質和豐富的想像力。欣賞張旭的草書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靑天攬明月”的奇思,“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的變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狂放。異質同構的張、李藝術來自共同的思想基礎:飄渺無定,富於想像的道家思想;共同的時代氛圍:初唐的普遍的浪漫情緖,新興庶族地主對建功立業的狂熱和嚮往;共同的心理特徵:性格的狂放不羈,醒時迷,醉時明,一個是“張旭三杯草聖傳,天子呼來不上船”,一個是“脫帽露頂王公前,自稱臣是酒中仙”。
所謂狂草,以“狂”爲其特徵,但《肚痛帖》與張旭的《千字文》、《古詩四首》相比,却顯得規矩和穩重。然而,正是這《肚痛帖》,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張旭對二王,特別是對王羲之傳世作品的繼承,前二行“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無論從行與草、濃與淡的轉換變幻到斷連停止,都很有王羲之書牘的意味,說明這位曾以頭濡墨的書法狂人對傳統規範的嚴格繼承,正是如此,才使其藝術才能的發揮獲得堅實的基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