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懷恪碑
【简介】:
全稱《唐故右武衞將軍贈工部尙書上柱國上蔡縣開國侯臧公神道碑銘並序》。唐廣德元年(763)立。顏眞卿撰並書,李秀岩題額。正書。二十八行,行五十八至六十四字不等。467×124cm。原在陝西三原。現藏陝西西安碑林,明搨本“並書”之“書”字完好,較乾、嘉時搨本多數十字。淸王昶《金石萃編》著錄。陝西人民出版社影印近代搨本行世。
【集评】: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謂:“書法偉勁,不减《家廟》、《茅山》,而石完不泐,尤可喜也。”趙崡《石墨鐫華》謂:“魯公此書偉勁,而骨稍瘦於《家廟》諸碑。皆可重也。”淸郭尙先《芳堅館題跋》:“顏魯公此碑最爲開張。然不易摹習,恐結體疏緩也。柳諫議學顏却是由此入手。”淸孫承澤《庚子消夏記》:“《臧將軍碑》視魯公他書差勁峭,且石又完好,鋒頴都具,墨寶也。”
【赏析】:
這幅顏字,並未引起我們欣賞的激動,爲什麼?這是顏字被廣泛認同廣泛摹仿造成的悲劇。本來,能夠克服一切偏見的藝術作品,無疑是好的作品。但書法存在着一個臨摹的問題,師法顏字者甚夥,於是造成了顏體的泛濫,內中精到可以逼眞者,可以超越者,頗不乏人。於是顏字本身的美感就窒息在這種頌揚、崇拜的溫水之中了。有時就像卓別林的模仿者擊敗眞的卓別林掌故說的那樣,不僅眞假難辨,並且弄到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地步。在文化史上這類反客爲主的例子比比皆是。
回過頭來看,顏字爲什麼能超越各個時代爲各種文化層次的人所欣賞,所摹仿呢?從《臧懷恪神道碑》等幾幅作品中,我以爲可以看到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顏字的風格是有彈性的,并不拘泥於固定的程式、譬如,在這裏,他就毅然抛棄了肥腴厚重的舊轍,以新的“偉勁”新面目出現,又不失顏體神髓。這種彈性比僵硬的框架肯定能更多地容納;其次,顏字凝重兼淸雄的風格使它在衆多應用場台都能保持和諧,(例如榜書)比其他字體較爲優勝。另外,顏魯公字外的聲望品格,也爲接受心理鋪平了道路。
總之,顏字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有其豐富的美學內涵。在雅俗文化各擅勝場,爭持不下的今天,揭開顏字的奧秘是有價値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