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敬
丁敬(1695—1765)是浙派篆刻的祖師。他在篆刻藝術上的成就,淸代篆刻評論家魏錫曾在《論印詩》中作過高度的評價,其中有兩句說:“寸鐵三千年,秦漢兼元明”。前一句說出了丁敬篆刻風格的剛健高古;後一句說出了他的篆刻從多方面汲取藝術營養。其實,在這個“秦漢兼元明”的中間,還包含了“六朝唐宋”之妙。
在丁敬的篆刻作品中,有不少是藝術價値很高的,這裏只能擇要簡介
“兩湖、三竺、萬壑、千巖”(圖一)一印,是丁敬五十五歲時的作品。他在邊款上記有“庚午臘月,篆祝大恒和尙社長之壽。丁居十記。此印,予置佛胸卍字於中,而括吾友主席之方於八字中,蓋寓佛壽無量千萬云乎哉。丁敬記於硯林。”可見這印是他特意爲大恒和尙祝壽而刻的。印的藝術構思別出心裁:“萬”字採用“卍”的寫法,放在七個字的中心位置。這個“卍”字不是篆書,是佛敎敎典中的文字和印度佛敎中吉祥的標誌。相傳如來佛胸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雲。這個字在我國民間常常用於裝飾圖案,而用之於篆刻却少見。這方印的藝術構思,對篆刻創作有很大的啓迪意義:
(一)要胸羅書卷。印文內容的詞語、文字,也應是篆刻作者的創作,旣要精練、槪括,又要適用於對象。“兩湖、三竺、萬壑、千岩”四個詞組,都是杭州西湖自然景物的槪括,看似隨手拈來,却反映了大恒和尙寄迹於山水之間,超脫於庸俗之外的佛門生涯;印文中的“卍”字是根據佛典而來,用於受印對象和尙,甚爲恰當。這其中涉及哲學、文學、文字、藝術等方面的學問修養。如果不是胸羅書卷,具有廣闊的知識面,是難以辦到的。
(二)要有巧思。光採用一個“卍”字,如果在藝術形式上缺乏巧思,還不能完全表達作者特定的“祝壽”寓意。只有把“卍”字置於印的中心,才使人與“佛胸”發生聯想,暗示了大恒和尙的“佛相”,寄寓着“佛壽無量”的含義,表達作者祝愿的深情。也只有把“卍”字置於七個字的中心,才隱約中稱贊了大恒和尙是“兩湖、三竺、萬壑、千岩”的中心人物。
(三)要平中見巧。這印的章法布局沒有追求奇險,而是以平淡見勝,正像作詩一樣,“眼前光景口頭語,便是詩人絕妙詞”。篆法上渾然一體,有羚羊掛角,無迹可尋之感。
“徐觀海印”(圖二)氣勢特出。丁敬在這印的邊款上說:“……有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之趣。頃刻而成,如勁風之送輕雲”。這印的氣勢主要是在篆法上,如“觀”字中的“佳”,“印”字中的“爪”,都用斜筆把結構形成向上冲的形象,其他較多的斜筆作相應的配合,就呈現出躍動之態。在刀法上,鋒芒較露,增加了“抉”“奔”的氣氛。雖然渾厚不足,但藝術效果鮮明,是頗可値得借鑒的。
“啓淑私印”(圖三)這一種樣式是後來被蔣仁、黃易等人所共同繼承,成爲浙派白文印的典型作品。它的特點是用徐澀的切刀,使筆劃有粗細,表現着運刀時間上節奏的變化,富有筆墨味、金石趣,所以浙派的白文印是一種有個性的漢印。這方印除了刀法上的這個特點外,在挪讓方面也很有特色:它把“啓”、“印”二字縮小地位,讓“淑”、“私”二字擴大了地盤。這種挪讓現象,印中常見,原不足爲奇。但細察這印的挪讓是不易處理的,它首先要簡化“啓”字的筆劃,並將“淑”字當中的一點移到“”下,塡補了空白,使四字統一。這樣的安排,不是平均分配,而是在位置上造成了參差交錯的美。“丁敬身印”(圖四),這種朱文印原是由漢朱文印發展過來的,但這印很有丁敬的個性。漢朱文印雖也方析,但有些筆劃還較圓轉,字的變化不大。這方印純是方折,凡可圓轉的筆,如“丁”、“敬”二字,都用斜筆。在文字的處理上獨具特色,除字體簡化外,又把“敬”、“身”、“印”三字的短筆,縮得特別短,富有含蓄感,表現出“簡逸”的韻味。“丁”、“印”二字占地都較小,橫直筆中參以斜筆,使方而不板。這也是後來浙派朱文印的典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