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神君碑
【简介】:
東漢光和六年(183)立。碑原在河北元氏蘇莊本廟。后移縣學。據淸王昶《金石萃編》記:“碑高五尺四寸五分,廣三尺三寸。”隷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五字;碑陰三列,上列四行,中列十二行,下列十一行。額陽文篆書一行五字“白石神君碑”。淸初搨本十一行“太淸”之“淸”字未損。上海藝苑眞賞社有影印本。《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1)收入。
【集评】:
宋洪适《隷釋》:“此碑雖佈置整齊,略無纖毫漢字氣骨,全與魏晉間碑相若,雖有光和紀年,或後人用舊文再刻者爾。”淸翁方綱《兩漢金石記》:“是碑書法專主方整,在漢隷中最爲潔齊者,然風骨遒勁,似猶在《校官碑》隷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朝、唐人而槪疑之。”淸李葆恂《三邕翠墨簃題跋》:“至爲渾樸,有疑爲後人重刻者,非也。”淸錢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觀其字體方整,已開黃初之先。漢隷遒逸之格,至此小變。然慕容僭僞,詎能爲此,况字體亦絕不類,要爲漢刻無疑矣。”康有爲《廣藝舟雙楫》評其書風爲:“凝整”,“方筆也”。楊守敬《平碑記》:“此碑在漢隷中誠爲最下,然亦安知非魏晉濫觴,且今所存魏晉分書,亦皆風骨稜峋,尙未庸俗至此。大抵書手有工拙,鐫刻有高下,石質有佳惡,未可一槪論也。”
【赏析】:
看慣了扁方的漢隷,再來欣賞《白石神君碑》,我們不得不欽佩書寫者敢於衝破陳規舊習的膽識,在隷書的天地裏別開一種新面。
漢隷大多扁方,行距密而字距疏,縱長的波挑橫向連輟,給人以強烈的動感,而這扁方的橫勢無疑起了關鍵作用。《白石神君碑》長方、正方的字形,雖然减弱了橫勢波動的媚姿,却增強了方整森嚴的威武之力。
《白石神君碑》的方整,不但體現在字形上,而且還體現在筆形上。落筆有方折、轉筆有方折,甚至波挑也有方折。對於這種碑上的方折之迹,常被人視爲刀刻之痕。這當然也不可全部否定,落刀着石,畢竟不是落筆入紙,難免留下刀鋒之尖刻,石裂方銳之形。但細讀碑文,也不乏圓轉之筆,如:“經”、“急”、“禮”、“祈”、“或”的波挑,說明刻石者還是很尊重書寫者的本來面貌的。
波挑是隷書筆畫中的主筆。該碑波挑變化多端,或短促方挑,或縱長圓挑,或肥重厚挑,或婉轉輕挑,或平直微挑,或圓曲鈎挑。這樣衆多的無定式的波挑,在漢隷中是不多見的。該碑筆畫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掠筆常帶出鋒,如“聞”、“報”、“有”等字。所以說《白石神君碑》在求變的體貌中顯現了書寫者的主體創新精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