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書詩稿册
【简介】:
元·倪瓚書。紙本。行書。自書詩稿四十七首。册頁,凡十六幅。每幅均24.4×20.1cm。《石渠寶笈三編》著錄。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今載《故宮書畫錄》卷三。刊於《故宮歷代法書全集》(十六)。
【赏析】:
歷代書壇高手皆善小行書,其中最引爲自許的是米芾。倪瓚此詩稿實是小行書中的上乘之作,可與米芾的跋尾書相抗衡,或謂過之。徐謂的鑒賞力是極高的,他說:“瓚書從隷入,輒在鍾繇《薦季直表》中奪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瓚書字形取橫勢,與鍾繇《薦季直表》的意趣一致,在形態上也有直接效法鍾書的地方,這種風格的源頭當然是從隷意而來。倪瓚的奧妙在於“古而媚”,“密而疏”。古質而今妍是中國書法自漢而晉的演變。倪瓚在總體風格上不僅以淸妍的行草筆意爲造型的根據,而且較多地汲取了隷書闊朗的遺意,使妍媚與質樸,機巧與拙大,這些本不相容的對立因素,被他較成功地統一在作品里。這種創造,一方面體現了作者的意匠獨具,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咀華含英的書作是包孕着多種辯證因素的。單調只能使人感到貧乏:豐富、蘊藉才能體現出書法濃鬱的品味。如果再從具體的結構中去探討“密而疏”的特徵,就能更淸晰地發現倪瓚風格的形成過程。倪瓚運筆濃重,筆勢緊密,往往一個字的筆畫都有一種從左向右,從外向內旋轉的趨勢,無疑表現出倪瓚揮運時的神暢情緖。綿密流走的行筆,也促使了倪瓚字距較小,表現出氣貫勢聯,形成整體風格上的深密感。但是倪瓚的機趣更表現在善於化密爲疏的地方。比如“花”字,將右邊的一撇簡略爲一點,去繁爲疏;“陰”、“漢”等字的結構都有這種處理,形成字內的空靈感,密集的篇幅不致於滯塞沉悶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