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官印
晉代官印最明顯的標識,是當時統治者頒發給兄弟民族的官印,在印文中均冠以“親晉”或“晉率善”等字,如“親晉羌王”、“親晉氐王”或“晉率善倓佰長”、“晉鮮卑歸義侯”等。在製作方法上,同三國時一樣,除鑄印外,多數爲鑿印,其風貌也隨時代推移略有差異。漢印文字風格渾厚,魏晉以後漸趨單薄。此外,也可根據出土墓葬的隨葬品,或參照古文獻的記載而定爲晉代的。如:
“部曲將印”,“部曲將”是從漢代就有這一官稱的。三國時承襲漢制,魏、蜀等國皆有史籍記載。兩晉時亦有此官之設置,到底哪一方“部曲將印”是屬哪一時代呢?這就要根據出土情况來確定了。此印出於福建南安豐州獅子山東晉古墓1號墓。該墓同時出有“寧康三年”紀年的封門磚及“太元三年七月”紀年的長條磚。寧康、太元均係東晉孝武帝的年號,據此而推訂其年代爲東晉孝武帝時之物。
此印四字分四等份排列,字略有大小,印文線條略有粗細,或疏密,圓轉自然。從字迹刀口看,保存較好,其用刀痕迹,尙可尋覓。因而全印顯得勁健有力,且富有變化,在魏晋出土印中屬難得之物。
“晉歸義氐王”印,“歸義”兩字見於《史記·滑稽列傳》:“遠方當來歸義”,漢印中常見。其實質是當時中央統治者對邊境上無法實力控制的少數民族部落的一種羈縻懷柔政策。魏晉統治者承其制,作爲對邊遠兄弟民族的一種統治手段。氏,是魏、晉時北方的一個大族。秦漢內遷以後,多聚居於甘肅、靑海等地。因離中央較遠,故該族多保留其部落組織,有自己的酋長,僅受地方官吏的監督。
“晉歸義氏王”一印五字,首行一“晉”字,上下拉長佔二字位置,一方面是爲了章法上好佈置;另外也含有統治者“晉”爲大的意思。另四字分二行、上下各兩字,每字均各爲“晉”字之半長。僅此印文作如此排列的、傳世略見在十餘方以上。但各印字畫結體與用刀亦各有區別。此印結字,其“晉”字上部較一般常規篆文有八竪畫少兩畫;“歸”字“帚”部下竪畫亦較常規四畫少一畫。按常理是有不合“六書”之謬,但此印用刀挺拔,各字筆畫粗細都能基本一致,從藝術效果上看,倒反而比其他篆文符合文字學之常規者爲妙,竪畫多,粗而實,有的筆畫尙少有粘聯,更顯得豐滿,與其他四字粗筆畫顯得和諧。若與其他同此五字而筆畫齊備者相比較,此二字則有纖弱與不統一之感。
“關中侯印”,“關中侯”係官爵名,在東漢末年,曹操立魏王時,在制定賞官封爵的制度中,開始設置了“關中侯”的爵位,以封賞有戰功者,這個制度一直沿用到晉朝以後才廢除。“關中侯”爵十七級,僅屬虛銜。當時還有“關內侯”、“關外侯,,等。一九五七年十月在湖南長沙東北郊基建工地晉墓中也發現一顆龜鈕金質“關中侯印”。長寬各2.4cm。此印金質,與史籍記載相合。
“關中候印”因係封爵用,因此鑄造甚爲精美,有的線條較粗,顯得圓渾厚重;有的線條適中,顯得疏朗樸茂:有的線條較細,顯得遒勁含蓄,在製作上有鑄、有鑿,也有鑄後稍加修鑿的,雖製作都較工整,由於加工程度不一,因此也顯出不同的情趣與風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