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私印
魏晉時代的私印,其印大小,大多數爲2.4cm見方,也有略小於此者。印文多爲漢繆篆體,也有懸針篆體。在印體組合形制上,有承襲漢制的套印、兩面印和五面印、六面印等。在印文內容方面有姓名印、書簡印、成語印等。
魏晉時三套印,是由漢兩面印、套印(又稱子母印)發展而來。由三個大小不同的印體、可以一個套一個而形成一個整體。最小一方爲“叔貞”,可套藏於較大的“楊就”印體內,“楊就”可再套藏於更大的“楊就印信”一印體內。層層相套,分開成三方印,可單獨使用,又可合套於一體內,構成一個整體,携帶方便,使用靈活,這種套印的製成,體現了我國當時印工的智慧和才能。
魏晉、隋唐時,世上有“六面印”流行,這方署名“顏綝”的六面印,出於江蘇南京老虎山晉墓二號。印文各面分別爲“顏綝”、“臣綝”、“顏綝白事”、“顏綝白牋”、“顏文和”、“白記”等六方。顏綝爲顏含之孫。《晉書·顏含傳》:“含”有三子:髦、謙、約。《晉書·孝友傳》載:“又《金陵通傳卷二》:“顏髦字君道,琅琊人也,父含……子綝字文和,州西曹騎都尉。”魏晉六面印是爲便於携帶實用,印面統爲白文,其線條多細勁。總體上看大多較羸弱,尤其是某些懸針篆體更爲明顯,結體也有較多的做作氣,顯得生硬不自然。但其中個別印也有可取之處,如“白記,”小印,雖有缺畫,但還顯得自然生動。在私印中,朱文出現較多,前所述的套印中的“楊就印信”等三方均爲朱文。單面印或雙面印中亦可見之,如“成昌私印”等。朱文印出現多的現象,這可能與當時紙張的使用有關,也可能試行濡硃,但如今未發現實物,只能作爲一種設想罷了。白文印亦不少,多類似漢私印。
在印文內容上,較過去也有發展,除常用的姓名印外,尙有箋函而用的“某某白牋”、“某某白事”、“某某封信”、或“印完”等;還有姓名加吉語的,如“大利鐘長絈”、“大利旦中公”等;也有專門吉祥語的,如“長富貴,樂毋事”、“宜官內財”、“受福”等;也有姓名前加籍貫、後繫字、號的,如“河間武垣劉芝字伯行”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