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母帖
【简介】:
宋·李建中。行書。紙本。31.2×44.4cm。後有蕭引高、王嚴實、王稱等跋。《珊瑚網》、《書畫滙考》、《墨緣滙觀》、《石渠寶笈續編》著錄。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刊於《美術全集·宋金元書法》。
【集评】:
明王尹實跋:“(西台)書法則與岳麓寺相似,間有一二行草,可謂絕今超古者也。”淸安岐《墨緣滙觀》:“用筆沉着,猶存唐之遺風,有歐陽率更法。”淸阮元《石渠隨筆》:“李建中行楷,風骨俊整。蘇公評林逋書,‘書以留台差少肉’,誠然。非并見李、林眞迹,不知坡公之言確也。坡公自言:‘吾書骨撑肉,肉沒骨。’然平心論之,林固肉少,蘇亦未免多肉。骨肉停匀者,其惟西台乎。”
【赏析】:
“鍾王書法久寂寞,群議紛紛迷後學,西台遺迹世應稀,見此令人重驚愕。”這是後人劉日昇跋李建中的一首詩,詩中“西台”即指李建中。相傳他是開封人,官至工部郞中,因爲喜愛洛陽風土,屢次請求作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之職事,故後人稱他爲李西台,沿襲不衰了。
李建中書學較廣,曾有不少人探尋過他的書風根源。明人張丑《淸河書畫舫》云:“建中書法本效張從申,而溫醇過之。”(張從申書學源出王獻之,但差其自然)。其實早就有人把他歸於王大令,黃伯思《東觀餘論》則稱:“西台本學王大令”。李建中的書法,在當時就頗受人們推賞。宋代大書家蘇東坡、黃庭堅等人對他都有過極高的推許。甚至像趙大年這樣的宋朝宗室,又是藝術修養極高的人,對李建中書法稱頌備至。《式古堂書畫滙考》卷九載:
“國初五代無能書者,唯西台一人而已,信爲奇迹耳。”
這是把他當作國初的書壇領袖了。作爲大觀年間的北宋同時人的看法,趙大年此跋是很有典型性的。
《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中最典型、最循規蹈矩,因此也最能見出他那深湛的書法功力的“神品”。這件作品氣度閑雅,技巧精警,筆劃粗細交叉恰到好處,枯筆運用自然不故作姿態;特別是一些書法結構的處理光華照人、神采奕奕,顯示出得心應手的嫻熟功力。如第一行的“土母今”三字各有奇趣、而又氣勢連貫,“母”字長橫細勁,更是強筋健骨,動感極強,又比如第五行“根本未分”四字,隨手拈來,涉筆成趣。第六行“商量”二字取勢欹側,揖讓得法,下一“耳”字長筆拖出,旣劃出了較大的空間以更好地顯示出懸針筆劃露鋒之美,又造成了結構上的松與緊的對比:與後“見”字有意緊縮恰成呼應。凡此種種,都反映出作者那寓有意於無意之中的深湛素養。
《土母帖》在章法上也甚有特色。比較典型的是把字距拉開,造成寬闊的結構生存空間,這種處理與楊凝式存世名作《韭花帖》有相通之處。其效果是淸新而有濃鬱的書卷氣息,氣格高雅、雍容大度。到了明代董其昌,則把這種章法更強調誇張了。以前有的《書法史》著作習慣於把楊凝式、李建中并提;以李氏劃爲五代書家,雖說在歷史角度上論顯得不太嚴格;但確實,李建中的某些風格特徵,比較典型地是與唐、五代書風相近的。作爲宋初的人物,毋寧說他的貢獻更偏向於歸結唐末書風這一個方面。
《土母帖》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上面留下了李建中的花押署名。宋人盛行花押之風,但這是北宋中葉以後的事,早期的李建中却有如此的花押署名,這實在很値得注意的。同樣的押書也見於《貴宅帖》、《齊與帖》;可知并不是一般的心血來潮,隨便畫畫而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