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帖
【简介】:
宋·李建中書於景德年間(1004—1007)。行書。紙本。31.3×41.4cm。《珊瑚網書跋》《續郁氏書畫題跋記》、《吳氏書畫記》、《式古堂書畫匯考》、《大觀錄》等著錄。故宮博物院藏。刊於《故宮博物院歷代法書選集》(三),日本《中國書道全集》(五)。此帖當爲李氏任西京留守司御史台時所寫。
【赏析】:
蘇軾與黃山谷皆可謂的評,皆各精妙。蘇東坡所謂其“卑弱”、“衰陋”,乃站在唐人角度而論。唐人以法勝,以氣勝。作爲宋初的李建中自然無唐人古法古態之完備。然而“終不可棄”者,乃在於仍存古法之餘韻也。黃山谷所謂“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律”云云,乃站在棄古求新的角度而言。李建中《同年帖》用筆行氣,確實開盡其意態之先河。其用筆,存顏魯公之意,其枯筆運行之中,最有《祭姪稿》之老竦蒼勁之意。往後視之,黃山谷得其中鋒圓筆的渾厚,米芾得其結字的欹側翩然之態。李建中終未成一代之大師,時代使然;李建中之一席之地,仍爲時代使然。《同年帖》亦爲宋初書壇的一件寶物也。
李建中存世墨迹曾被編爲一卷,共收六件。《同年帖》位居第二,次於《土母帖》。
《同年帖》,卞永譽《式古堂書畫滙考》卷九中又作《披風帖》:又作《金部同年帖》。名目不一而足,從其收藏鈐印有“封”字印,可知此帖南宋時曾入賈似道秘篋。
傳世的《同年帖》其實是由兩個書牘聯起來的。《金部同年帖》爲一帖。款云:“建中簡上金部同年,九月十六日”。紙本,又“懷湘南披詩附上……建中又白”爲一帖,據卞永譽注明,是行書“雲箋本”。可見兩牘紙質不一。或許是同一時間用不同的紙張寫成,或許是先寫完《同年帖》之後隔數日再加幾句又成一牘再附其後,反正,今人統稱爲同年帖,不再細分。
《同年帖》在書寫風格上與《貴宅帖》有着明顯的不同,它出現了一些較明顯的長線條,有顯著的使轉筆劃;却較少《貴宅帖》中彈性很強的提按技巧。而且,就作品本身的氣度而言,似也不如《貴宅帖》那樣有韻致。我以爲,在李建中諸帖中,這不是他的代表之作。
但《同年帖》也有它特殊的價値,這種價値表現在於書寫的章法之上。宋人書牘,換頭、空格處理例子甚多,這是當時書牘的格式,但是換頭、空格之類的處理,一般是出於內容上的需要如尊稱、呼名、舉事之類,而李建中此帖却不然。起句:“金部同年載喜披風,甚慰私抱,殊未款曲”,建中在“披”字之后換頭,這種換頭不但在文意上顯得多餘,而且使“披風”一詞成爲破句。我以爲,這是李建中出於章法上的考慮。此外,“殊未款曲”在“未”之後空格,也是同樣的意思。如果我們再看到《貴宅帖》的滿篇順寫,那就更覺得這種換頭空格似乎不會是茫茫然的舉動了。
從某種角度上說,《同年帖》的多用使轉,或許倒是出於一種習慣上的考慮,這是因爲世傳李建中是個多面手。
從《同年帖》中某些筆劃如“蒙”、“也”、“行”等等,不難看出這是一種以使轉爲主的篆筆動作,在行草書中比較少見的這種粗筆鈍墨的直轉直運,我覺得大約正是李建中隨便寫的尺牘書信時無意中留下來的一些工篆善古文的痕迹。這種痕迹,在精心的《貴宅帖》中已經被掩飾得一乾二凈了。當然,即便是這種直轉直運,但也不喪失李建中的遒勁沉着的用筆感覺,這正是他作爲大書家的功底紥實的所在。故元代大書家對於西台傷肥之論表示大謬不然,認爲李氏書“溫潤典重”、“何肥之傷”。確實,從并不成功的《同年帖》中的直運筆畫中,我們看到的還是遒勁而不疲軟的線條,豐腴是其特點,却不是其弱點。
《吳禮部集》中有一段話很有見地:“李西台雖在宋初,實唐人書法之終也。”確實,蘇、黃一出,新意叠出,李建中的書法尙未帶有明顯的宋書尙意的痕迹和追求,他或許可以說是宋代書風形成的前奏,而成爲唐代書風終結的標誌,他正是這樣一位承前啓後的人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