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離都帖

離都帖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宋·蔡襄書。紙本。行書。尺牘一則。凡十二行,每行字數不一。共一百一十二字。29.2×46.8cm。又稱《杜君帖》。爲宋四家墨寶册之一。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緣滙觀》、《石渠寶笈續編》著錄。刊於台灣《故宮歷代法書全集》(十一)。

【赏析】:

    這封尺牘是蔡襄“南歸”途中在即將渡長江時所書。其中追述離都(今開封)行至南京(今商丘)而痛失長子等事。蔡是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信中所謂“南歸”,是指回老家做官。在蔡襄的宦迹中曾兩度出守福州,前者慶曆四年(1044),他33歲;後者至和三年(1056),45歲。據歐陽修《端明殿學士蔡公墓誌銘》載,襄有三子:“曰匀,將作監主簿;曰旬,大理評事,皆先公卒。幼子旻也。”蔡匀旣有官職,顯然已是成人,所以可推斷此書必定作於後一次的“南歸”。

    蔡襄56歲去世,因而這件尺牘即可目爲他成熟書風的代表作。從整體風格來看,依然是虞世南血脉,只是結體的橫扁,已與前幾年比較接近虞書的狹長體制不同。顏的鈎法僅見於首行“南”字,而如“傷”、“謝”等字大有二王的神韻。書信雖在哀禍慘怛的情緖中寫就,却不失遒麗之致,可見蔡襄襟懷之冲融與顏眞卿告伯祭侄時的激烈實有大異,這似乎頗可詮釋蘇軾評蔡襄“眞(學顏)不如行(學虞)”的原因。

    

    

    蔡書佳處在於神淸氣淡,但在這優點的反面,也隱藏着缺乏變化因而耐人尋味不足的平庸。如“南”、“感”、“及”、“平”、“信”、“已“、“下”都凡兩見,“不”字四見,但結構幾乎一倫,若非無求變的意識,恐怕也是辦法不多所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