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杜遷造像記

杜遷造像記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全稱《杜遷等二十三人造像》。亦稱《惠暢造像》。北魏神龜元年(518)六月刻。正書。四行,行三四字不等。淸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載:“高七寸一分,廣一尺六寸”。左右下角各鐫一“記”字。舊搨題名第一列“張榮宗”之“榮”字,“木”部不損。

【赏析】:

    

    對於魏碑風格的產生及區別常使我腦中出現這樣的疑問:難道說魏碑中的各種風格眞是通過人爲地創造出來的?如果說是人爲的創造,那麼爲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相近乃至於相同的風格重叠呢?譬如說《杜遷造像》與《鄭文公碑》的接近,箇中奧秘何在?

    我認爲在古代人眼中並沒有我們現在的書法觀念,特別是北魏。他們極少把書法作爲純粹的藝術品來對待,從而爲區別他人而絞盡腦汁地去造作個性。因而,在北魏時代似乎也不應該存在一個像我們今天書壇這種現象,一俟出現一種受寵的面目,大家便蜂擁而至地摹擬。如同購買搶手貨一樣充滿商業性心理。

    應當說北魏時期的書法家創作並不是完全自覺的。那麼,這紛沓而至、令人眼花繚亂的風格出現又該怎樣解釋呢?

    看過畫像石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畫像石中有許多相去甚遠的格制,並不是出自於個人主觀地爲了區別他人風格的創立,而是在長期的藝術活動中集結集體創造的產物。一俟形成某種程式,便從此地流傳開來。這種現象,似乎可以解釋我們對於那些年代相去甚遠却如同出自一人之手的作品風格的疑間。

    而《杜遷造像》書作的作者提供給我們一個與鄭道昭相去不遠的風格,它的意義在於提示我們,對於民間書作的 ,應盡量避免現代人的功利觀,以現代人的一廂情愿去理解,要盡可能地在歷史還原中把握其眞實創作背景。當然,這並不等於說可以完全拂去歷史的塵埃——事實上這也不可能。

    參照《鄭文公碑》看《杜遷造像》的特點,那便是它具有還未到成熟的質樸和不受成規制約的眞性在。處在這種階段中的書法在生命的洋溢上比之精熟作品要強烈得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