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三庚
徐三庚(1826—1890),初受浙派影響,曾對陳鴻壽、趙之琛的印作下過很深的功夫,白文印“嘉興徐榮宙近泉”一印,即以典型的浙派切刀法刻成,章法亦是浙派的程氏規範,將之置之浙派大師印中,恐怕是很難辨別的其後他轉學鄧派,在學習鄧石如篆書的同時,以《天發神讖碑》爲發端,一改此碑雄肆之質而爲婀娜之姿,形成自己獨特的小篆風格,面目十分強烈。繼而他以書人印,實踐“印從書出”之論,把自己豐麗多姿的篆書刻入印中,富於動感,朱、白文皆用此法。“孝通父”朱文印和“褚成博印”白文印,即是他以書人印的代表。“孝通父”印章法起伏跌宕,大疏大密,左邊“父”字布白精妙,韻味甚足。“褚成博印”則用漢印章法,但篆法出自己意,線條有頓挫感,筆意很濃,尤其是那個“印”字,“一唱三暵”,“一波三折”,特色鮮明。在用刀上他保留了浙派的傳統,以短促的切刀表現飄逸、秀技的線條,這在他的大印中看得尤爲淸楚。
徐三庚的細朱文印在晚淸印人中亦負盛名,“延陵季子之後”便是這樣一方精品。字字亭亭玉立,並利用縱向的線條組成富有韻律的節奏,中間一行“季子”呈中心對稱,字的下半部向左方偏移,首行和末行的字則均具向右的動勢,巧妙地組成相互呼應的局面。刀法用切刀。浙派切刀原本表現拙樸之味,到了徐三庚刀下則一變爲表現飄逸的動感,流暢、委婉。這說明同樣的刀法在不同人手中完全可以表垷出風格各異的作品來。
徐三庚的印章一如他的書法,在結構上喜用疏密聚散的處理手法,筆畫起止處強調筆意,故他的佳作時時姿媚躍出。然而他的不少作品却因人工雕琢氣太深,舒頭讓脚,故有矯揉造作之嫌,此其習氣所在。
同治、光緖年間,徐三庚篆刻曾風靡一時,乃至影響到日本。日本篆刻家圓山大迂、秋山白嚴等,曾西渡來華,投於他的門下,因而徐三庚對於日本的篆刻發展有過一定的推動作用。曾編有《金壘山民印存》、《似魚室印譜》、《金壘山人印譜》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