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
【小传】:
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明思宗崇禎九年(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上海松江)人。萬曆十七年進士,嘗督湖廣學政,官山東副史,至南京禮部尙書。爲時政黨禍,請告歸,贈太子太傅,謚文敏。其昌天才俊逸,少負重名。能詩文並書畫,亦精於品題。畫擅山水,淵源董源、巨然,以黃公望、倪瓚爲宗,求筆墨韻致,風格淸潤,略少丘壑變化;強調“士氣”,標榜“文人畫”,論古代山水畫爲“南北宗”,尊“南宗”爲文人畫之正脉。畫風及畫論於後世畫壇影響甚著。其書風仿彿畫風,自成一家,文人氣息頗重。嘗作《畫禪室自論》曰:“吾學書在十七歲時,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爲唐書不如晉、魏,遂仿《黃庭經》及鍾允常《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於書家之神理,實未有入處,徒守格轍耳。比遊嘉興,得盡觀項子京家藏眞迹,又見右軍《豹奴帖》於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許,自此漸有小得”。又於《容台集》自評曰:“余書與趙文敏較,各有短長,行間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趙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吾書往往率意,當吾作意,趙書亦輸一籌,第作意者少耳。”時並與邢侗,米萬鍾,張瑞圖稱“邢、張、米、董”,又曰“南董北米”。著有《容台集》、《容台別集》、《畫禪室隨筆》、《畫旨》、《畫眼》等。《明史》卷二百八十八有傳。
【集评】:
明謝肇淛《五雜俎》:“今書名之振世者,南則董太史玄宰,北則邢太僕子愿。其合作之筆,往往前無古人。”閔奎《翠稿堂箋臆》:“董玄宰先生字畫之妙,超軼前代,世所共寶。”淸王文治《論討絕句》云:“書家神品董華亭,楮墨空元透性靈: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時何必說張邢。”何焯《義門題跋》:“思翁行押尤得力《爭座位》,故用筆圓勁,視元人幾欲超乘而上。”包世臣《藝舟雙楫》:“其書能於姿致中出古淡,爲書家中樸學。然樸而不能茂,以中歲得襄陽跳蕩之習,故行筆不免空怯,出筆時形偏竭也。”康有爲《廣藝舟雙楫》:“香光雖負盛名,然如休糧道士,神氣寒儉。若遇大將軍整軍厲武,壁壘摩天,旌旗變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