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軸
【简介】:
淸·傅山書於淸康熙二十二年(1683),時年七十七歲。花綾本,凡三行。共三十七字。178×51cm。廣州美術館藏。刊於日本《中國書道全集》(八)。
【赏析】:
作爲代表傅山書法成就的還是他的草書。在草書中,反映出傳山反閣體束縛的異端書學情緖尤爲強烈。這幅草書爲公元一六八三年所作,當時他七十七歲,是傅山晚年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關於傅山的草書,趙彥偁有過一段評語:“靑主書筆力雄奇宕逸,咄咄逼人,余嘗謂順康間名書以王孟津(王鐸)爲第一,今覽靑主書,庶可爲配,且欲過之。”雖然王鐸的書法也“筆力雄奇宕逸,咄咄逼人”,當趙看到傅山的草書後,認爲這一特徵比王鐸還要明顯,這說到點子上了。傅山的草書使人更能看到的是一種爲擺脫僵化敎義壓制的爆發力,從而一掃閣體的桎梏。傅山書法學鍾、王、顏眞卿,而到了晚年却博取衆長,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特有的書法風格。其實,說到底,行草書的用筆向有內擫和外拓二大派別,前以王羲之爲代表,後以王獻之爲代表,內擫含蓄,外拓豪放。對由含蓄而滑入拘謹的明淸書壇來說,有逆反心理的書家自然更多的是採用外拓法,傅山草書則是其中很典型的例子,也可以說,他書法風格的形成也即是無所顧忌地發揮外拓法,而且將一些牽絲也處理成了線條的結果,因此,一看他的作品,就頓覺線條縈迴曲折,放縱直下如百年枯藤。但傳山的線條是建立在點畫扎實的基礎上的,故雖一揮而下,而沒有流滑的弊端,反而更爲雄渾淸勁。况且,傅山草書的結體更是順着線條的運轉而成。所以,不事雕飾,任其自然,於傾斜中更見奇特,與規範入秀媚的閣體書法相較,更體現了傳山對“醜”的、“拙”的、“支離”的、“眞率”的美學思想的追求。正由於這些特點,所以,傅山的書法總給人一種超世拔俗和孤傲的感染力。他同時代的思想家對之也頗爲傾折,如顧炎武即說:“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靑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