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王安石雜詩卷

王安石雜詩卷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元·鮮于樞書於至元二十八年(1291)。紙本。行草書。50×1025cm。《石渠寶笈》著錄。遼寧省博物館藏。刊於《中國美術全集·宋金元書法》、日本《中國書道全集》(六)。

【赏析】:

    在元代書法界,除了趙孟頫之外,影響最大的,恐怕當推鮮于樞了。

    鮮于樞以草書見長。草書比行書更加奔放,但這種奔放,應該是有約束的,有法度的。以鮮于樞書寫的這幅王安石雜詩卷爲例,盡管線條是流暢的,結構也是比較舒展的,但給人的感覺仍是落筆不苟,點畫所至,皆有意態,足見他眞、行功底之深厚和駕馭毛筆本領之高超。他的草書,不像現在有些人那樣,沒有一點楷書的基礎,便急匆匆地信筆塗抹—這樣塗抹的結果,就難免成爲“飛蓬蔓草”了。欣賞鮮于樞的草書,可以給人以不少運筆方面的啓迪。

    王羲之開創“詞連”,即一詞之中字與字之間的連寫之風,突破了章草的藩籬,可以說是導今草的先路,這對後世影響很大。此卷之中,鮮于樞對字組連寫運用,得心應手,直接造成一種連綿不斷的藝術效果。而這種“連綿”,並不是單純的字連,而是將形連與意連兩種連綿結合起來,連綿而不失雅逸。

    不過,這件作品中,許多字距似嫌稍大,淸秀有餘而氣勢不足。應該指出的是,這幅作品並非鮮于樞的精品,遠不像他後來的作品成熟。

    

    關於鮮于樞在郊外“見二人挽車行淖泥中,遂悟筆法”的傳說,與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草書大長的傳說都向我們闡明:不同藝術門類之間往往是相通的。作爲一位書法藝術家,手摹心追、勤於臨池固然是重要的,精於覃思,善於向其它領域借鑒的這種悟性,應該說是更重要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