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石廧村刻石

石廧村刻石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也稱《中郞等字殘石》。漢刻石,無年月。淸道光十四年(1834)徐庭瓚得於山東鄒縣石廧村。十八年(1838)移置孟廟。石橫長,隷書。十一行,有竪界格。

【集评】:

    淸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隷兼篆體,當是漢刻。”“古意可掬。”

【赏析】:

    從雕刻技法、形式和書法面貌上看,《石廧村刻石》應爲王莽或稍後一段時期的作品。它的用筆篆隷相間,不拘於一定模式,無明顯逆入平出的波磔筆畫。隷書寫法中,圓轉者很少,筆畫多勁健、逕直,得蒼渾自然之趣。

    和同期作品相比,書風與《萊子侯刻石》、《漁山刻石》不太一樣。《萊》、《漁》二刻石筆意古樸,筆意少於刀意,此刻不僅不失古樸情趣,且筆意較濃,筆畫動感強一些。大有此階段簡書之風(例如武威漢簡中一部分)。

    《石廧村刻石》的結體呈左欹之勢。且保留了很多篆書體態,如“者”、“堂”、“子”、“石”等,“古意可掬”(方朔語)。但又不全同篆意,很有自己的特點。一般地,左右兩部份結構的字,或左半大,右半小,或右半大,左半小,(例如“得”、“但”、“故”、“伐”等字)兩部份錯落佈置,互相聯繫,活潑而豐富。

    竪成行、橫不成列,因字立形,因形佈白,這是此刻佈白的特點。隷書佈白尤難,難於對比得當,難於字與字的呼應。此刻能無拘無束、錯落參差,雖然寫刻者無意,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石廧村刻石》因剝蝕較甚,故多不爲人留目,事實上此刻結體、佈白都有自己的特色,對研究漢代隷書,有重要的參考價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