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宮中行樂詞軸
【简介】:
明·張瑞圖書。紙本。行草書。書五律一首。凡三行,行字數不一,共四十二字。351×99.9cm。上海博物館藏,刊於日本《中國明淸書法名品圖册》。
【赏析】:
張瑞圖書法的獨特,主要表現在用筆的獨特和結體的獨特上。落筆以挫爲主,頓挫相結合,鏗鏘有力。行筆以撑爲主,提案起伏,用筆跳躍,氣度昂揚。橫撑竪挫之中運筆有轉動,扭轉、翻轉、反轉並施,瀟灑爽快,自由傲慢。線條很伸展、誇張,傾斜度很大,奇險莫測,氣勢宏大。如作品中的“萄”、“漢”、“宮”、“烟”、“花”、“落”、“醉”、“還”等許多字都具有這些特徵。
張瑞圖善於弄險,比他年歲稍晚的王鐸、黃道周也是這樣。該長的寫短了,該短的寫長了,左高變爲右高,右高變爲左高,造出一番險峻的姿態。張瑞圖除了這些造險的方法外,又用結體上的上疏下密、下疏上密的交替、以及挫撑的行筆轉動來表現。險與穩是對應的二個方面,如果過於險,往往失之於穩,失之於平衡,所以王鐸、倪元璐以用筆的凝重、蒼拙來襯托,而張瑞圖更多的不是以此爲手段,而是以迅急乾凈、利落的直轉、硬轉的轉折來襯托,以更多的上疏下密、重心在下的結體來襯托。這樣的轉折和結體,起到了化險爲穩、化動於靜的作用,一反行草書線條圜轉的常規。我們看歷史上的行草書,王羲之、張旭、懷素、黃庭堅、米芾……以及他同時代的王鐸、倪元璐、傅山、詹景鳳等人的作品,莫不是圓曲的轉折。張瑞圖的挫與撑,尤其是行草書轉折的發明與運用,使其作品筆調奇險而不輕浮,激昂又充滿力量。在挫與撑變化統一的行筆主旋中,他還非常講究墨色的變化,常常使用較淡的墨,造成一番立體圖象,尤其是在生宣紙上的運用,運筆的難以把握,對他說來却是得心應手、自如自在,元氣淋漓。張瑞圖的書法造型豐富,空間意識很強,這使他不能不考矒到行筆的速度,如果過於緩慢,就會產生擺弄、支離、不自然的效果。他很機智地處理了這一矛盾。拉開行與行之間的距離、迅急挫撑,強烈的時間性與多樣的空間性統一了起來。使人感到章法和諧。歷史上的氣勢狂放、雄健的作品,大多缺少優美的氣質,而張瑞圖的書法優美成份却有增無减、惹人眼目。這具體地表現在:挫撑的線條的搖動、墨色的豐潤、結字造型的新巧及其內在成份的簡約上。玩味他的作品,特別是大幅行草書,使人感到氣魄宏壯而優美、韻律生動又自然。好像是音樂指揮家揮舞的手臂,好像是節奏明快的交響曲,那樣痛快、利落、毫不囉嗦與遲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